日期:2023-01-11 12:00:08八掌柜发布:www.bazhanggui.com最有情商的生日祝福人气:0我来评论
01
自五四以来,孝道一直是批判传统伦理的头号对象。而且很多谴责也不是没有道理的。
在传统的价值体系中,孝道是最高的道德:“诸德之孝为先”。古人把“孝、忠、礼、义、耻”统称为“人生八德”。从汉朝开始,他尊儒术,尊三纲五常,以孝治天下。直到民国政府发动新生活运动,依然高举“八德”大旗。
历朝历代都有意将孝与忠混为一谈,并将其提升到无与伦比的高度。正是因为臣民需要以国家为家,孝顺忠诚,需要严格的礼仪来维护至高无上的皇权。在家族-国家独立、等级森严的家族-世界模式中,臣民就像君主的儿孙,只能依附,绝对服从。
不平等的孝道观念显然与现代文明格格不入。但是,孝道掺杂政治,实在是统治者增加合法性的拖累。政治孝道的本质在于权力由上级任命的政治伦理。如果在生活中完全否定孝道,也不是没有问题。
“孝”字被古人解释为“子承父业”。这种老少有序的成长,应该是农耕时代家庭的坚实基础。没有孩子的照顾,父母最终会变老变弱。孝顺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情感,而不是牲畜特有的。也可以说,孝顺不是比父亲更善良,不是源于人性深处,没有那么强烈和稳定,孩子不容易自发地爱父母胜过爱自己。
民间有句谚语:“母亲有童心,孩子却没有良心!”
慈禧曾写过一首诗:“穷承风!”
如果人性不受约束,动物性就会繁盛。这需要道德权威的规范约束和政府权力的强大稳定性。因此,传统孝道重在约束晚辈的思想和行为;伦理,主要是防止人性造成的无序行为或疏漏。而“食利”之类的,民众觉悟高,所以不费力就被政府逼迫。
自古以来就有很多道德模范。早在雷锋同志很多年前,朝廷就立了“二十四孝”牌坊。其中老莱子是我家乡的贤者。但七十多岁的老人亲自玩“斑衣娱亲”真的有必要、值得表扬吗?还有埋子为母,蚊子吃血等等,完全不是正常人该做的和该做的,当然也违背了孔孟的初衷。
规范人际关系秩序的初心大概没有错。但如果基准太高,附加内容太多,人家就做不到。他们要做的是假的。结果儒家被批判为伪君子,伪君子。
02
批判孔孟之道与革命主义高度一致,改革开放前一直是主流意识形态。近200年前,轰动世界的《宣言》第一次宣告:“与传统观念作最彻底的决裂!”
在时代的大潮中,孝顺的儿孙变成了坏人,群众信誓旦旦地拿起笔当铁扫帚,扫进了历史的垃圾堆。现在反孝的人那么多,奇怪吗?
反思和批判传统文化并非没有正当性的必要性。但无论反对还是支持,首先要尊重事实。很多人喜欢用西方文化来批判孝道,但你看看圣经里的十诫,很明显“不可不孝父母”排在不杀生不偷盗的十诫之前。
不知道反传统的人有没有想过:如果人民失去了道德约束,还能建设文明社会吗?在缺乏宗教传统的国家,还有哪些资源可以取代传统文化,成为国人普遍接受的伦理规范?孝,当然包含了很多统治者和腐败士人的扭曲和异化,但它还有符合正义和人性的内核吗?
传统不应该也不可能完全抛弃,只能采取扬弃和保守的态度。时代变了,孝的内涵当然需要更新。如果孝顺的说法听起来不太好,用爱或感激之类的话来代替也没关系。只有子女对父母的孝心,永远不应该缺失。
儒家仁者爱人。我老了,人也老了,有这样的同理心有错吗?我觉得没什么不好。称之为普世价值并不为过。
现代文明崇尚博爱。这么广泛的爱难道不应该和父母分享吗?我觉得不仅要付出,还要付出更多。
孝敬父母是天经地义的。从一个人生命的诞生,到他的养育成长,他得到的最多、最大的恩惠,都来自于他的父母。古人把孝顺作为对父母爱的回报。而子女的成熟意味着父母趋于衰老,剩余的岁月不多,所以总有“子女欲孝而不待父母”的悲哀。有人说:对父母不好的人,不可能真正对别人好。我相信,一个人对父母的态度,反映了最真实的性格。对于不孝的儿孙,我总是躲得远远的。
《诗经》是中国人文精神的源头,汇聚了淳朴的初心和真挚的情感。年轻的时候,我不懂。现在,在冥想中读到它真的很美很感人:“我哀悼我的父母,生下我...我要报恩德,无量无边!”
03
百度对孝道的定义:对父母的付出和服从。一个同龄的朋友,事业有成,年轻时丧父,成年后一心孝顺。他在闲聊中多次谈到:孝顺,顺从就是孝顺,从精神到物质最好跟着老人走。
这种现代版的服从并不是子女必须服从父母的命令去工作和生活,而是年轻一代不应该干涉老年人的生活意志。这大概和反传统主义者所谓的“道德绑架”差了八杆子。
老人自尊心弱,不应该失去最起码的尊重。衰老是一个很悲伤很无奈的过程。我能想象到的最恐怖的事情是,我的头脑依然清醒,行动能力逐渐丧失,完全不能自救。我的余生,生活上需要被呵护,精神上需要被安慰...
我们的前辈对家庭和社会都尽到了责任,习惯是固定的。未来的日子不多了,要活得自由自在,只求少点遗憾。虽然老年人也被称为“老小孩”,但年轻一代并不能真正把父母当孩子来“管”。即使他们是出于善意“为你好”,也不构成老人“顺从”的理由。孩子对长辈应该有起码的尊重,这是不合理的,没有权利说教、指责甚至强迫。
老人害怕孤独,希望有子女的陪伴。父母年龄越大,他们和孩子的共同之处就越少。对于很多孩子来说,赡养父母只需要在经济上做到最好,最难的是有孝心,多陪伴。当时,李春波演唱的《家书》和春节联欢晚会的歌曲《常回家看看》都响彻了中国,感动了大众。
孔子的“色难”说,有人说是孝的最高境界。孔老师曾经回答过的孝道问题:对父母温柔是最难的事!只是有事情,子女为父母做,有饭有酒给父母吃,这能算孝顺吗?孔子说,对父母最好的孝顺,不仅是赡养,更是尊敬。想想这个“色难”理论,你应该惊叹的不仅仅是古人的深邃,还有几千年不变的人性。
现代社会的家庭关系和道德观念都在不断变化和更新。古代人对子女义务的许多高标准、严要求,在今天既不可能,也没有必要。但是,文明社会也应该有孩子的义务底线。就这个道德底线而言,没有深入人心的公共意识。现实中,法律有必要规定子女对父母的赡养义务。我们应该高兴还是悲伤?
04
子女义务的底线或者说孝顺的起点在哪里?儒家的答案很简单:做好自己——让自己健康,生活顺利,不要让父母担心。
在回答孟的孝道问题时,孔子说:“父母只是担心他们的疾病。”大儒朱是这样解释的:父母无处不爱子女,常常为子女的疾病担忧。如果子女能欣赏这份苦心,保护好自己的身体,那就是孝顺。儒家经典《孝经》也说:“身是皮囊,父母怕损,故孝始。”
现实中还有孝道吗?当然,有相当多的反传统主义者。然而在生活中,“骗爹”是家常便饭,“啃老”是家常便饭。各种二代高调炫耀和肆意横冲直撞,很多恶儿子甚至打骂杀害父母...这种世界性的抗命不孝的活剧,说明孝道仍然普遍存在,仍然需要深刻的揭露和批判?
有学者分析,城市中30%的年轻人是靠啃老年生活的,65%的家庭都有啃老年,所以啃老年很可能成为影响他们未来家庭生活的“第一杀手”。当然,啃老的盛行不能完全归咎于年轻人的不努力,但这是一种社会现象,成因复杂。不仅有就业、收入、社保方面的问题,还有传统习俗的影响:中国的年轻人相对于西方来说,独立性更差,与父母的经济关系也不是那么清晰。
成年的孩子不是不能接受或者要求父母的帮助,但是也要懂得珍惜,懂得感恩,适可而止。毕竟啃老不是理所当然的事。没有父母无限的责任,也没有需要救赎的原罪,也有年轻人只顾自己的“需要”,不顾长辈的想法和财力的“可能”,无休止地寻求内心的平静。如果你认为自己不如别人,你会不满意,甚至会抱怨和生气...
指责别人,抱怨长辈,是一种坏习惯,也妨碍你认清事实,找出经验教训。古人说“君子自求多福,小人自求多福”,出现问题会以此为标准划分性格和人格,即是否检讨自己或指责他人。
个人不应该也不可能长期依赖父母的帮助。人生的路是自己走的,归根结底只能靠自己:先自给自足,再自力更生。作为一个人,如果不努力活得像一个人,更别说对得起父母,你敢说自己对得起自己的人生吗?
05
儒家所提倡的孝道不仅仅局限于家庭关系,更是人生德性的基础:“一个人的行为大于孝道”。子曰:“三年不改父道,可谓孝也。”孟子曰:“不孝有三,无一最大。”都是为了继承父母的遗愿,走好人生路。
蔡元培是近代著名的教育家、革命家、北京大学校长。他的《中国人的修养》一书,有专门一章是讲孝道的:不孝顺,其他品行就失去了意义。因为孝是人类行为最大最重要的规范。孝敬长辈,就懂得顺从;以孝待友,方知诚信。“如果凡事都以孝为先,那么道德也就完了。”
孝道的终极追求是实现修身养性,人生的崇高目标,包括道德传承和对家庭乃至社会的责任。《孝经》解释道:“立于街上而名于后世,以示父母,孝之端也。”
传统孝道和西方自由在价值体系上同样至高无上,但在价值观上却是对立的。孝顺观念与自由平等相悖。孝顺的道德和责任要求,真的是太高的目标,太大的压力。普通人很难承受这种负担,也不需要这种高度。现代人追求个人自由和权利是完全正当的。但是,彻底否定传统文化,走向另一个极端,也不是一个小问题。
强调传统责任,士人要有家国情怀。即使这种感觉不可取,一个心智健全的人也不可能不负责任,包括对父母和孩子,甚至对我们生活的社会。现在,你能说你有责任感吗?
传统上讲的是修身养性,有个性,有修养,有品位,琴棋书画诗词啤酒花。这应该和欧洲贵族精神有相通之处。很多现代人只崇拜金钱,却不知道自己有品德。于是,文化名人在呐喊:今天出现道德崩塌、教育消失的文化断层,后果将是严重的、长期的。
一个没有恐惧,没有道德的族群,是无法踏入文明的门槛的。为了反传统而鼓吹西方的规则是不道德的,这是违背常识的。
西方传统是“凯撒的归凯撒,上帝的归上帝”。在上帝统治的精神世界里,人们接受信仰和道德的洗礼。在凯撒生活的政治、经济等现实中,人们自然要多谈规则。反传统主义者应该思考:在一个只有凯撒没有上帝的土地上,人的精神应该如何安放? |
上一篇:基础问题的解决思路
下一篇:在我的保护下,你要好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