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09-28 10:34:00八掌柜发布:www.bazhanggui.com生日礼物人气:87我来评论
大姐小名叫杜招娣(弟),名字叫杜桂花。二姐小名叫杜引娣(弟),名字叫杜梅花。从大姐和二姐的小名看出,父母对儿子的期盼。这种期盼和渴望早已刻在他们的骨髓中。 1957年深秋,哥哥的到来给这个家带来了无限的希冀和欢乐,大姐二姐终于有了弟弟,她俩好奇地围在哥哥的身边,一会用手摸摸哥哥的红扑扑的小脸,一会把哥哥那吸吮在小嘴中的手握在自己的手中,总是不小心将睡觉的哥哥弄醒。 大姐坐在哥哥的身边,看着熟睡的弟弟说道:“别睡觉了,听姐姐给你讲课“,说完就捧起她一年级课本念了起来:”大、小、多、少、啊、喔、鹅……“。 二姐乘母亲不注意,将自己舍不得吃的炒瓜籽塞到哥哥的小手里,迎来母亲狠狠的一顿训斥。 哥哥是个添加剂,给整个家族添加了些许的喜悦,双目失眠的爷爷,柱着拐杖微微颤颤地来到家中,摸着哥哥的小手连着说了几个好字。也许是风烛残年的他,在即将闭眼前,还能摸摸自己的孙子而叫好,也许是一生不如意的爷爷为些许的满意叫好吧。 时光不老,日月穿梭,冬天已经过去,新的春天又蹒跚着走进了人们的岁月,哥哥已经五个多月了,妈妈的奶水不能满足哥哥的需要,(说明一点:妈妈在一年前生过第三个女儿,由于种种原因抛弃了,因此哥哥到来后,妈妈是有奶水的)由于家就在集体的羊圈旁,父亲每天早晨第一任务就是给哥哥挤羊奶,如果挤得晚了,羊羔就会将大羊的羊奶吃完,挤不了太多的奶,哥哥就有挨饿的可能。 东方的鱼肚白挑起了黑黢黢的天空,父亲跳进了羊圈中,他的到来惊醒了卧在圈中正在反刍的羊群,轰地一下站立起来,羊群挤到了一起,有的小羊羔随着母羊跑动起来,有的跪在母羊的后腹部,仰着头衔着母羊的奶头,吸吮着,用头不断地撞击着母亲的乳房。父亲快速地抓住附近的母羊,等到母羊安静下来后,墩到母羊身体旁,左手拿着一个铁缸子,将缸子伸向羊腹后侧的羊乳下,右手用拇指和食指挟着母羊的奶头上下捋动,羊奶随着捋动嘶嘶地冲入铁缸内,热气腾腾的羊奶散发着暖暖的奶香。小羊羔不甘心自己的食物被人抢夺,跪在另一侧,不时地用头撞击着另一侧的乳腺。 一只、二只、三只…… 铁缸内的羊奶越来越多,羊奶随父亲的移动荡动着,表面的奶皮随着摇动粘在了缸的壁沿上,厚厚的,浓浓的。父亲满意地端着羊奶,仿佛看到哥哥胖胖的小手紧紧地抱着奶瓶,肥嘟嘟的小嘴吸吮着,那样的可爱,那样的安祥。 1958年,**运动如日趋炎热的天气一样,一浪热过一浪,逐渐进入高潮,人民公社大食堂,不花一分吃饭忙。一日三餐人们都在集体食堂吃饭,哥哥的吃饭真成了问题,进入夏季以来,羊奶越来越少了,大人吃食堂,家里没有一丝一毫的可食之物,父亲只能与粮管员商量着借半斗小麦,给哥哥磨点面粉,维持哥哥那弱小的生命,不管怎么恳求,粮管员以哥哥没有户口为由拒绝了父亲的肯求。 后来队长陈云,兰成的父亲,听说了这事后,对管理员做了吩咐:“杜三好不容有个儿子,总不能饿死吧,给他摸上一斗麦子吧。”哥哥的口粮暂时解决了。 听母亲说,后来还是买了一只奶山羊,哥哥的生活才没有了后顾之忧。 对了,哥哥的小名叫杜玉宝,如玉石那样珍稀,似宝贝那样珍贵。 1958年,全国开展了人民公社化运动,有些地方实现全民所有制,老百姓的所有财产都“共了产”,分配上实行供给制,作为人民公社的不可或缺的新生事物“公共食堂”就应用而生了。 在1958年的秋天,大食堂作为新生事物的先进经验也传到了元山子村。由于内蒙的特殊性,不可能公社办大食堂,因为每个村落之间的物理位置相距太远,即使共产主义的理想再远大,也不能克服地理上的距离,因此就以村子为单位办起了大食堂。 人民公社大食堂是向共产主义制度成迈进的积极探索,为广大农民展示梦想家园的美好生活,吃饭不要钱,老少尽开颜;饭菜不限量,吃菜不重样。敞开肚皮吃饭,鼓足干劲生产。为了吃饭,农民几千年来,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努力,今天就要实现了,热情洋溢在他们的脸上。 今天是食堂成立的日子,大柜的院内,红旗飘扬。走进大院,在大柜大院中间窑门的右侧挂着一块方形木匾,用红色油漆写着四个大字“公共食堂”,在其他窑的前掌,侧斜张贴着”**向太阳照耀大地;总路线似明灯指引方向”的红色的标语。每间窑的土炕上都摆着两张红色的饭桌,在窑的后掌上,张贴着“吃饭不花钱,努力搞生产”红色的标语,每个桌子上摆放着一个大黑瓷盆,盆内盛满热气腾腾的猪肉烩粉条,在大盆的一侧放着一个红瓦盆,里面放满了炸的黄橙橙的油糕,桌子的周边摆放着六个青花边的大瓷碗,每个碗的上方排放着一双木筷。 随着吃饭的锣声响起,早已回到食堂院内的大人小孩按照食堂的划分区域,呼啦啦地跑入窑内,找坐位的吵闹声,舀饭时勺子和盆子的碰击声,嘶嘶的吸粉声,还有清脆的吃糕声,形成了特有的氛围。 有的人一大碗烩菜,只用三五口,就进入了肚里。有的人一口气吃了二十五个油炸糕。有的人吃着饭,松了松裤腰带接着吃。有的人不服气,开展了吃饭比赛,好一个热闹的大场面。 大食堂在这样热热闹闹的吃饭竞赛中,坚持到了1959年开春,实在是有点坚持不住了,在国家高额的统购政策下,本来留有不多的口粮,很难添满大胃王们的肚皮,不得不采用饭票制,这样,吃的少得人就可以将节约的饭票换取面粉或食物,拿回到自己家里。 北方地区,冬天特别寒冷,本来每家做饭还可以取暖,但由于大食堂,家里不做饭,取暖问题就成了过冬的关键问题了,食堂需要消耗大量的柴火,每个家庭无取暖之柴,马粪和牛粪就成了家里取暖的必备之物。 元山子的冬天,寒风刺骨,太阳无精打采,好像没有睡醒,草坡上、田埂边、道路侧都留下拾粪人的脚印,田野里,草从中,小山上,都映衬出检柴人的身影。三人一群,五人一伙用搂柴耙在莜麦茬地里来回走动。耙子后边卷起的滚滚尘土如骏马奔腾。草场上,拿着粪筐的人们,点缀着枯黄的荒凉,如觅食的独狼那般的孤独无助。 出场的牛群后,跨着小筐的孩子们,发紫的小脸上,两孔鼻涕自主地流到了上嘴唇上,小孩抬起右手,袖口擦过了嘴唇,在袖口上留下亮亮的清光,两个小脸上的鼻涕痂层峦叠嶂。 “屙了,屙了。”一个小孩叫道。 “那个屙的牛是我看到的。“另一个小孩争着说。 ”这几头牛是我的,你们去看其他牛去。“ 还有的小孩跟在牛后边,边走别用手挠着牛的屁股,刺激着牛的排便欲望。 整整一个冬天,就在到处都上演着抢粪大战。 父亲除了饲养院干活外,每天也去搂些柴草,母亲经常用扫帚将羊盘(羊出场时经常停过的地方)上的羊粪扫回来,放入灶台燃着的火上,这样可焖火保持火不熄灭,还可让炕保持恒温,我家总是比别人家热一点。 元山子村的大食堂坚持了两年多,从敞开吃到饭票制,从集体就餐到打饭回家,从整年食堂开饭,到冬天自己做饭,最后还是在1961年的上半季关了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