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1-19 05:47:00八掌柜发布:www.bazhanggui.com有深度有涵养的生日句子人气:89我来评论
《博物馆艺术拾珍:收敛篇》是一本由梁进著作,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88,页数:28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博物馆艺术拾珍:收敛篇》读后感(一):一个数学家眼中的博物馆巡礼(二) 一个数学家眼中的博物馆巡礼(二) ——读《博物馆艺术拾珍•收敛篇》 人类建立博物馆的目的是什么呢?这个问题几乎很少有人会去思考,尽管人们经常参观博物馆,也经常看到关于各类博物馆的新闻信息。有时候经常这样,面对我们身边存在的熟视无睹的事物,我们并不会思考它的所以来,何以去。这是我们的麻木不仁,也是惯常的状态。 博物馆顾名思义,给人的感觉就是博物,就是对从前存在的事物的一种保留,它有文化艺术传播的功用,有保留传承技艺的功用,还有就是普及历史知识的功用。这些都是各类博物馆的大致功用,还有就是保存人类文化遗产,保存个人精神财富的功用。现在,它也是研究实验的机构场所。可见,博物馆是个蕴藏丰厚知识和内涵的综合体系。通俗一点,往小了说,就是东西的保存展览;往大了说,那就是人类文化艺术的宝库,高大尚,没比了。 博物馆有如此多的功用,自然也受到人们的喜爱和重视。到了一个新地方,一个城市或者国家,想要了解它的历史,两条途径:一个看书,历史的文艺的,比较间接。另一个看博物馆,非常直接。这个城市存在过什么,有过什么样的发展历史,证物倶在,那是最直接的宣说。比从文字的获得中,更加感性深入。所以,人们到外地旅游,看的除了景点就是博物馆。也无非两样,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看博物馆,有的人走马观花,看个热闹,图个新奇。有的人会专业技术的眼光去看,那就是研究钻研了,学术的也好,兴趣的也罢,就比较深入了。各有各的角度,各有各的目的。当然,普通人和专业人士的眼光,永远是有区别的。绝大多数人,都是为了开拓自己的眼界,丰富自己的经历、阅历。毕竟,一个人的日常生活范围有限,想看看外面的世界,了解更多历史,只能从博物馆一类的知识仓库里获取。 《博物馆艺术拾珍•收敛篇》,是一个数学家以自己的知识视域、解读阐释所参观的博物馆文物展品的记录。在本卷中,他主要谈了四大综合博物馆及其藏品,对博物馆中的著名珍贵藏品予以介绍历史源流,以及传承历史,并对其艺术价值和艺术地位进行了论评。对博物馆的记录描述作品非常多,但是以数学家独特视角并剖析作品的还几乎没有。这也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让艺术品更加多元化地出现在人们的认知中。 本卷介绍的艺术珍品很多,范围非常广,历史纵深很大。比如达芬奇的各类创作,莫奈、塞尚的画,埃及的木乃伊,希腊的雕塑等等,可以说异彩纷呈,美不胜收。本书全彩精印,高清逼真,制作精良,本身就是一件不错的艺术品。阅读观赏下,令人赏心悦目。如同亲自走了一趟博物馆一样,而且介绍的更详细,看的更细致。 2021年11月30日 《博物馆艺术拾珍:收敛篇》读后感(二):世界著名博物馆的艺术魅力 有幸读到新近出版的《博物馆艺术拾珍》,翻看这本书,世界上最著名的博物馆的艺术的丰厚馆藏。我们可大致了解这些著名的博物馆那些丰富而闻名于世的艺术品,加深了我们对世界各种民族文化艺术的认识与了解。可以说,这是一本通向艺术宝殿的书,由此,我们可窥得世界艺术之广博美妙,加深我们对这些艺术和文化的理解,以一种更全球化的视角来看待我们所生活的世界。在这一本书里将其重要和最著名的展品展现出来,亦是精挑细选的艺术品,作者以数学的角度来解读每一件艺术品,让我们对这些博物馆的藏品有了更多的了解。 这本《博物馆艺术拾珍--收敛篇》是以展馆定位的,因为我们很难在一家博物馆里,看到如此内容丰富那么高水准的艺术展品,集聚着世界上最伟大的艺术品收藏,让我们感受到震撼人心的艺术魅力。这些闻名世界的博物馆,也是一座精美绝伦的历史建筑物。如果我们能够经常在艺术历史的长廊里饱览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艺术作品的话,我们的身心都会得到愉悦,精神得到升华。 翻开这本书,如同世界上最著名的博物馆的几千多年人类最伟大的艺术都展现在眼前,艺术是不分国界的,也不分种族的,只要你用心去体悟,就会与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文化艺术产生出共鸣,这就是艺术的力量所在。在这本书中,我们欣赏到最完美的艺术,有古希腊、古罗马等古代文明,也包括欧洲、亚洲、非洲、美洲、大洋洲等世界级别的艺术品。每一幅名画都是博物馆中的艺术珍藏品,并且书中每一幅画都有详细的讲述作品的时期、作者、以及其中所表现出来的艺术特征,以及其经典艺术品的魅力所在。 说实话,我们可能很少有机会去过这些世界级的博物馆去参观,但从书中这些图片和介绍,已经让我们得到了美的享受。如果有更多的读者能在这本书中了解这些来自的世界各地的艺术品的珍藏,则善莫大焉。 读到这样世界艺术的宝库书籍,也是能够培养我们的艺术能力的最有效的方法,让读者直观的去感受这些艺术品,去体悟祖先古典文化艺术的魅力。这本书印刷清晰精美的画卷,展现了这些著名博物馆的馆藏之丰富,并且通过书中对于古代艺术品的描述,让我们如同身临其境,来体悟博物馆里伟大的艺术品的魅力。特别是当我们看到大英帝国博物馆被割裂几近毁坏的女史箴图时,我们自己国家的古代艺术品,被外国的博物馆收藏,心里不是滋味,所以就更希望我们国家更加强盛。 特别一提的是这本书精美的装帧,是用最新式的露脊缝线式的装订,对于这样多精美图片的书翻阅时可以平展来读,给我们带来非常愉悦的阅读方式,这也是这本书的魅力所在。 《博物馆艺术拾珍:收敛篇》读后感(三):你要学会,用自己的眼睛去看世界 历史与文化的流传,一般会有三种介质。第一种是口口相传,如民风民俗,如山野小调,如志怪传说,多以地域为单位,带有浓烈的差异性与地方特色;第二种是文字,早前有刀劈斧凿的刻印,后来渐渐演化为成体系的记录方式;第三种则为实物,字画也好,雕塑也好,还有诸多手工制品,如此种种经过人为与意外的筛选,流传至今,形成各自独到的艺术品类。 而有关对艺术的鉴赏,著名收藏家马未都先生曾将中国人的审美层次比做一座金字塔,最下也最广一层为“艳俗”,并非贬义,其指代的是具有广大群众基础的,简单明晰的偏好。依次往上,则为“含蓄”“矫情”“病态”,所谓曲高而和寡,但恰恰随着审美攀升,到达“病态”一层,反而成倒金字塔状,为人人接纳。究其原因,无外乎审美下,并无高低贵贱之别,只是因欣赏者个体的喜好差异而自然区分。 那么说回头,最好的艺术该是什么样的呢?恐怕是件极为主观的认定,但无外乎“喜欢”与“愿意琢磨”两件事。让人盲目敬畏的,就该让它在理性逻辑的土壤上安稳着陆,让人见之生厌的,就得让它重回大众怀抱继续锤炼。就如走进博物馆,先粗略挑拣出令自己愉悦的物件,如果再能用点心揪住不放,细细思量其来历、过往、背景、韵味,自然就达到了欣赏的上上层。 所以对待梁进女士的这本《博物馆艺术拾珍》,我万万不建议入门者将其看做是指导意见书,而应该将其当成共好者的探讨与大略导航,更重要的,是学习一种审美的路径。借他人之眼看到自己未曾注意的地方,然后有意识地学习值得“琢磨”的点,这才是正确的打开方式。 毕竟从选材而言,梁进女士恐怕算得上剑走偏锋了,以数理之逻辑代入艺术美的鉴赏,用个人专业性去表达审美的多样,这种小众与独特在当下这个流行朋友圈打卡观光的时代,显得熠熠生辉。 作为同济大学金融数学领域学者,梁进所开的高数,一直为学子们津津乐道,因其善用学科间的内在联系来让知识流动化,艺术中有数学的照应,数学中有包含哲学的思考,哲学催动着艺术的拓展,自然生成一股源源不断的生命力。布莱克的长诗《天真的预言》开篇写着:“一粒沙里看出世界,一朵野花里见天国”,当不同的知识体系在同一个维度标量下融合统一,那么无论多大的世界,都能融化在你的眼眶。 那么提及艺术与数学,梁进是如何说的呢。 对卢浮宫博物馆中的《蒙娜丽莎》,作者写道“真实地反映客观实体是绘画的灵魂,因此支撑绘画的支架就是数学中的几何。”熟悉达芬奇与黄金比例的朋友,一定不会陌生艺术家对形象美的执着,在二维空间中表现三维视角始终是绘画未被摄影所淘汰的根本原因,而究其科学性,自然是形体与几何的密码。 那么让视线随着历史继续前移,大英博物馆中的古埃及文物《死亡之书》更体现着线条的立体感,简洁明了的线条、因角色定位不同自然放大缩小的结构,使得纸上人物呈现出别样动感。 假如你认为这样的写实风格并不能最好体现科学的价值,那么不妨看看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中梵高的《星空》,印象派的画风让这幅图显得绮丽迷幻,然而浪漫之下,安宁夜空仿佛剧烈流动的浓艳色彩,被人们渐渐证明,其抽象的“湍流”,非常符合著名的“柯尔莫哥洛夫微尺度”,这种在经典物理学的审视下依旧饱满热情的作品,才是梁进最赞叹的美。 过去者,在对科学还未被堪破时,便已学会用自己的理解去相应世界真实的运行,而来到当代艺术,似乎更是越加凸显着,科学的功劳。在泰特现代美术馆中,艺术家蒙德里安几乎最偏爱造型美,十字形、矩形、红黄蓝简约色块、被精巧使用着,显露出非全等、对立的均衡,这是以符号将自然简化的表现,也是具有秩序的统一。 “美术的结构是数学的,数学的表达是艺术的。” 当我们还在思考文理之间的界限时,先行者们恐怕很早就预料到,知识的相通才是使艺术得以长存的诀窍。书中指出“欧洲的绘画一直有一种隐约的科学底线”,无论是丢勒对比例的执着,使他在画犀牛时竟以仅仅耳闻便能达到透视效果,还是卡纳莱托描绘威尼斯风光时对建筑、装饰、人群散落的精准计算,无一不在解释,一个画家若想登堂入室,非得将眼光移出画布之外,落在更高处去俯瞰芸芸众生,才能超越科技的屏障,与时代的桎梏。 当我们在看博物馆时,到底会看到什么? 大众的审美林林总总,而眼前之物却是唯一,如果说艺术的使命是从高维处包罗低维的种种,那么审美,就该是从低维里寻找高维的通性。这种贯通,可以是宗教作品中对自然的崇拜与敬畏,也可以是印象派里对万物的解构与重塑,可以是远古壁画上对未来的畅想与觉醒,也可以是现代艺术中对过去的沉思与纪念。 接纳所有人,并理解每个人,这才是我们该看到的东西。 脚下也许很窄,可世界很宽阔,眼光也许可以广博,但“喜欢”这种感觉得最为私人。就像我挺喜欢梁进女士在埃尔米塔什随记中的信手一笔,感慨如此高门槛的展览竟是免费的。 展品如此宏伟博杂,但免费的感受又带着如此小确幸的惊讶,如此便很好了。 《博物馆艺术拾珍:收敛篇》读后感(四):那些艺术里的数学之美 01 我要是指着一幅画说美,很多人会点头,但我要是指着一堆数字方程说美,估计大部分人就得摇头了。 提起数学,我们很多人只会枯燥乏味或者复杂深奥。其实,数学里也有美学。 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过,“就数学本身而言,是壮丽多彩、千姿百态、引人入胜的……认为数学枯燥乏味的人,只是看到了数学的严谨性,而没有体会出数学的内在美。” 数学之美,蕴涵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是在艺术当中。 02 有这么一位数学教授,把她发现的艺术里的数学之美对我们娓娓道来。 梁进教授在她的这本《博物馆艺术拾珍:收敛篇》里,带我们走进世界四大著名博物馆,去领略绘画、雕塑里的数学之美。 其实,从这本书标题中的“收敛”二字,我们就可以窥得几分数学的影子。收敛这个词来自于数学当中的微积分,大意是指会聚于一点,向某一值靠近。与之对应的数学当中的另一个名词叫做“发散”。 《博物馆艺术拾珍:收敛篇》选择了世界四大综合博物馆以及一些历史特色明显的博物馆,包括但不限于著名的“卢浮宫博物馆”“大英博物馆”“埃及博物馆”“梵蒂冈博物馆”等,尤其是很具有历史和相关博物馆记忆的作品。 03 有的时候,我们觉得艺术美,恰恰是因为里面涵盖的数学元素。 大家耳熟能详,并且出现在很多人初中课本当中的一定有这条——美的起源:黄金分割比例。 黄金分割是指将整体一分为二,较大部分与整体部分的比值等于较小部分与较大部分的比值,比值约为0.618,这个比例被公认为是最能引起美感的比例。 在古希腊时期,有一天数学家毕达哥斯拉走在街上,在经过铁匠铺前他听到铁匠打铁的声音非常好听,于是驻足倾听。他发现铁匠打铁节奏很有规律,这个声音的比例被毕达哥拉斯用数学的方式表达出来。 后来,古希腊数学家欧多克索斯将这一比例进行系统研究,其研究结果被写进欧几里得的著作《几何原本》里,至今广为流传。 而画家们也发现,按0.618:1来设计的比例,画出的画最优美。因此,黄金分割的数学美学在很多著名的艺术品中被使用过。 在达芬奇的作品《维特鲁威人》、《蒙娜丽莎》、还有《最后的晚餐》中都运用了黄金分割。 古希腊的著名雕像断臂维纳斯和太阳神阿波罗都通过故意延长双腿,使之与身高的比值为0.618。 建筑师们也对数字0.618特别偏爱,无论是古埃及的金字塔,还是巴黎的圣母院、埃菲尔铁塔,希腊雅典的巴特农神庙,都有黄金分割的足迹。 04 数学之美,也同样体现在几何图形当中。 毕达哥拉斯说:“一切立体图形中最美的是球形,一切平面图形中最美的是圆形。”因为这两种图形在任何方向上看都是对称的。 其实在我们身边随处可见根据对称设计的东西:小到一块橡皮、一只球拍,大到一架飞机、一座建筑。 著名的北京人民大会堂,高耸入云的上海东方电视塔,形象逼真的扇形,梅花瓣样的组合图形,铜钱式的圆中方,美丽的“雪花”图案,都显示出几何图形的对称美,和谐美。 梵高的《星空》,印象派的画风让这幅图显得绮丽迷幻,然而浪漫之下,安宁夜空仿佛剧烈流动的浓艳色彩,被人们渐渐证明,其抽象的“湍流”,非常符合著名的“柯尔莫哥洛夫微尺度”。 05 就连看起来无趣乏味的数学方程,也有其艺术之美。 比如,心形线方程。 在威廉布莱克的画作《雅各布之梦》(也叫《雅各布天梯》)中也体现了数学模型之美。 这幅画讲的是布莱特的弟弟罗伯特死的时候,悲痛的布莱克看见他弟弟的灵魂穿过屋顶冉冉上升,“欢乐地拍着手”,他得到灵感将圣经旧约里雅各布做梦登天梯的故事画出来。 不同于其他许多天梯是直上直下的画,布莱特的天梯是意味深长地螺旋上升的,形成一个三维圆锥螺旋线。整个画面很数学。 06 数学,是研究数量、结构、变化、空间以及信息等概念的一门科学。 它的特点是精密性,广泛性,抽象性。 艺术中涵盖着数学,就像数学和艺术分别是两个集合,但两者并不是并集的关系,而是交集的关系。 “美术的结构是数学的,数学的表达是艺术的。” 当我们还在思考文理之间的界限时,先行者们恐怕很早就预料到,知识的相通才是使艺术得以长存的诀窍。 看完这本书,或许你可以试着用新眼光重新去审视那些艺术品:达芬奇《维特鲁威人》中暗含的黄金人体比例,伦勃朗笔下呈现自然界“正态分布”的群像,莫奈《睡莲》中体现出来自然界的函数映射...... 就像梁进教授所说的:“我从数学角度分享一些对博物馆珍品的感想,怕数学的读者也不用怕,我不会用数学公式轰炸读者,只是用数学思想和观点从另一个角度去欣赏艺术,畅游博物馆,或许会产生不一样的效果。” |
上一篇:《台风眼·完结篇》读后感精选
下一篇:五月雨的读后感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