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2-01-30 05:47:00八掌柜发布:www.bazhanggui.com有深度有涵养的生日句子人气:20我来评论
《当代剧作选——今天全部停止》是一本由吴琦 主编著作,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75.00元,页数:59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当代剧作选——今天全部停止》读后感(一):《单读29:当代剧作选》四位颇具代表性的欧洲剧作家,立足于本土,在创作中紧密围绕着全球性的普遍困境:“死亡”与“自杀”之辩; 高速发展的科技生活与普通人基本情感需求之间的对冲及相互改变;人类征服太空的渴望与故土覆灭的反思;个人成长与性别认同过程中难以摆脱的外部精神控制与个体内在的争斗。 《豪华,宁静》由229段标注序号的文本构成,导演和演员在二度创作时可以自行选择表演文本的顺序及组合方式 《逢人小组》嵌入性戏中戏结构,真相随剧情层层拨开 《X》没有时间线,精神世界与物理时间交错推进 《鸡笼》通幕不分场,自然流动的时间人物内心反复缠斗,混沌了梦境,现实… 《当代剧作选——今天全部停止》读后感(二):请做好被挑衅的准备 《单读 29·当代剧作选——今天全部停止》的出版,也像是一出戏剧,充满冒险。 这是单读首次采用特约编辑的方式,邀请小说家、戏剧编剧、导演陈思安参与编辑工作。这是史上用最短时间完成制作的《单读》,也是最厚、最贵的一本。封面设计使用了新材料,法兰绒布面,设计师想模拟舞台幕布,让读者在拿到书的一刻,就感受到戏剧艺术的庄雅感。 做了很少人会做的出版选择,首次引进、翻译四部国外当代青年剧作家的剧本。四位剧作家出生于上世纪 70-90 年代,处在创作的早期或中期,虽然在各大戏剧节崭露头角,但远不是蜚声中外的大家,国内读者几乎没有听过他们的名字:马蒂厄·贝尔托莱、艾玛·克劳、阿里斯戴尔·麦克道尔、山姆·马克斯。 他们的剧作先锋,尝试革新戏剧文本写作的结构形式、语言风格、人物特性,让人耳目一新,挑衅我们的阅读习惯。他们的问题意识鲜明,关注当代变化,我们欲言又止的不满,都用戏剧大胆批判—— 停停停……不能再剧透更多了。这辑《单读》中,还有很多激动人心的东西,等待你发现 《当代剧作选——今天全部停止》读后感(三):真正重要的事,都不可说 在今天的环境里,批评成为禁忌,辩论难以展开,看到问题出现,敢怒而不敢言。我们常常借他人的酒杯,浇自己心中的块垒。在《单读 29·当代剧作选——今天全部停止》这本书里,几位国外当代青年剧作家的作品,言辞犀利,直击社会问题的要害,批判性十分鲜明。阅读这些剧本,竟也成了我们应对现实的喘息之地。 “生活与戏剧完全颠倒了位置。”主编吴琦只好这么写。总有读者期待他的卷首语。这一次,他再次退守到个人生活,只写和几位神秘友人的几次散步。友人化身为角色 abc,场景和对话一幕接一幕,仿造戏剧的形态——你能猜出他们是谁吗?而他真正想说的话、关注的问题,全部都在这几部剧作里了。 散步与散步之间 撰文 :吴琦 我和 A 在珠江边散步。这是我们第一次见面,此前都是耳闻。其实想象的世界纯度更高,意外被叫到一起工作,彼此多少有些无措。好在最后证明我们之间还是有许多隐隐相似的部分,于是也就很快熟络,决定一同打发此行空余的时间。这个陌生的城市,A 是第一次来,我虽住过,也不觉得亲近,不知道去哪,也不想动脑筋,两个南方人的简便办法,就是去河边走。路上聊各自读的书,我明显薄情许多,读得快忘得也快,不像 A,遇到喜欢的书就反复读。实在爱不释手,对他人的译本感到不满足,自己就来动手,兴致勃勃跟我谈起翻译的苦恼和心得。我虽做过翻译,但只是应朋友之约,大体上没有入门,许多问题答不上,觉得怎样都对。说着说着又觉得语言始终外在于人,可真正重要的是什么,就更不好说。这种恍惚与怅然,我在 A 的小说里读到过。初春的江上,没有真正的行船,只漂浮着观光用的邮轮,不是我们熟悉的那种水路。走累了坐在台阶上,视野被一排景观树完全挡住,倒不妨碍聊天,也没人专心在看景。那几日我正犯咽炎,而 A 是鼻炎患者,我们都随身带着药,往呼吸道里喷,像紧急跃出水面的鱼。也像 A 翻译的诗,“这不休的划桨,厌倦透了这片动荡不安、生满泡沫的荒原”。 我和 B 在重庆散步。不知道是不是只有我因为恐高而忌惮这里,随处一个楼梯或者窗口都深不见底似的。B 久居此处,依然水土不服,尤其抵抗不住夏天的热,随时在肩上搭一条毛巾擦汗。就这样的两人,偏偏要在夏天纠集一伙人去闯重庆的夜色,从磁器口上沙滨路,几乎又绕回沙坪坝。夜晚的确遮盖了地势落差的恐怖,灯光从黑暗中挣脱出来,反而修饰了黑暗的轮廓,使其戏剧化起来。汗水却无法抑制,汩汩地往外流,流到一定程度之后就干脆不理了,和许多事情一样,只能硬着头皮等。那时我手上的译稿正在最后的修改阶段,怎么看都拿不出手,B 就教了各种办法,换字体、换顺序、换环境甚至换纸,总之要不断捏在手里磨。平时工作的间隙,B 也会独自出来走路,不干别的只是走。又说,虽然热爱工作,但人的本质是无用,后者更能说明人是神圣的。 电影《刺杀小说家》,取景地为重庆 我和 C 就在北京散步。同在北京却很少见面,倒也不算稀奇,毕竟这座城市本就大而无边。之前在外地遇到,还更亲近些,结果我意外上演一出闹剧,把周围人都吓了一跳。我拿说出去的话毫无办法,只好接受这份尴尬,反而是目击者没有上下文,莫名觉得抱歉。于是 C 约我吃饭,无辜地尽一份安慰的义务。我们快速跳过上次的事故,转向更常态的话题,工作中积累的困顿、平时的消闲、媒体人坚持做媒体的难处等等。原本只说吃一顿饭,不知怎的又在周围逛了逛,走了好几站路,才各自坐上回家的地铁。都说秋天是北京最好的季节,而散步是对它最好的谅解。途中我们经过一间家具店、一座著名的立交桥和好几栋高档写字楼,交换彼此喜欢的播客和剧,在不断弹出的话题间跳跃,如同在密林里走。 我和 D 在海边散步。突然降温,我把行李里的衣服都套上,还是觉得冷,D却不以为然,坚决走在寒风中。这个英勇的人,一路数落我,面子薄,没出息,当网红,越说越对,羞愧之余竟有点鼓舞人。批评越是成为禁忌,就越比赞美有用。一路往前走,有个公园冒出头,我正犹豫,D 已经买好票往里冲,此时离关门只有十几分钟。快走,D 说。这一走就走到了我国的水准零点,也就是说海拔都从这个海平面开始算。见到这么重要的地理坐标,我心情立刻有点郑重,D 却大笑起来。我定睛一看,在空旷的海陆交界处,黄昏正要降临,粉与橙混合出的天色,照着公园里的各色雕塑,似乎集合了历史上各种存在或不存在的与大海有关的人物:郑和、麦哲伦、库克船长、威廉·基德、加勒比海盗、发现号潜水艇、海螺姑娘、海底龙宫、姜太公和一尊硕大的金色妈祖…… 电视剧《大小谎言》 我和 E、F 在更南的海边散步。冬日临近,岛上也起风,却并不十分冷。处于一种介于荒凉和辽阔之间的气氛。野沙滩上没有人,一只用来养殖水产的空箱子兀自守在岸边,像个介于潦倒和洒脱之间的男人。许多贝壳和贝壳的碎片,被早晨的浪头拖拽,在沙滩上划出了逆向的纹路,暴露了潮水倒退的影子。环伺四周的巨型风车在风中凛冽地转,声音又被风声盖过,偶有一只一动也不动,像是那个男人随行的坐骑。我们的环岛之旅没有特别的目的地,只有 E 在地图上发现的一处琉球驸马墓,决定要去看。结果选错了一条野路,三人在礁石上攀爬,离海越来越近,似乎跨过一个拐角便可至,结果证明有些拐角是不可逾越的。我们嘲笑 E 的安排,各自出了一身汗,就迅速开车窜回城里,不到十分钟便见到新的开发区和高速路,幕间转场太快会有致幻的效果,如同做了一个介于逃跑和决斗之间的梦。 记忆不被允许,未来无可期待,生活与戏剧完全颠倒了位置,我们都被卡在此刻。疫情以来的两年,美妙的时刻屈指可数。 D 是陈思安。感谢她带来了本辑《单读》。 《当代剧作选——今天全部停止》读后感(四):《单读29今天全部停止》:明日仍将继续 这是迄今所见最华丽的《单读》封面,细腻的触感,银光闪烁,柔软的红丝绒布将大幕拉开,内里是我最不了解的戏剧。阅读过程中,我竭尽全力想象,想象文字背后的场景、人物、语言、声音,在聚灯光下如何闪耀,被台下观众全神关注,伴随演员们抑扬顿挫的朗诵和咚咚作响的跑动会做出怎样的呈现。我不确定戏剧剧本是否适合以文字版先行,特别是这类先锋剧,尤其在读到一页半的“X”时,读者又将调动怎样的想象力才更能与剧中人物感同身受。不过,在戏剧现场日趋减少的今日,不以文字的形式它又怎能被看到呢。 四部剧里,相对最能理解《缝纫小组》。一群负责国家安保项目的员工长期被关在一座豪华大厦的地下室内秘密工作。他们不能外出,也不可向任何人透露工作内容。为此,女主角玛姬,这位副总裁,不仅失去了婚姻,还缺席了包括孩子生日在内的几乎所有人生重要时刻,连视频电话也没有时间打一个。在这样的封闭环境中,他们高效率工作、追求完美分数,兼顾所谓团队精神,被异化得心服口服、毫不自知。而他们的员工福利,竟是找一群演员帮助模拟在人类世界真实生活的沉浸式体验。即这群高端精英若想过回点人的生活,不仅会被收取高昂费用,还会被一秒不差地进行倒计时服务。可他们为职业、收入付出的精神与健康代价,却是无论附加多少金钱成本都无法被治愈的。玛姬即便身处十八世纪做针线活儿的剧情中,仍无法自控地对工友颐指气使,要求对所有事情拥有最终决定权,自作主张中途更改剧本,于蛛丝马迹中无限延展其职业病的狂躁和对满分的偏执。而她的情感已冷漠到,对自己某一刻居然对他人产生一丝同情而自鸣得意。总裁麦克的头疼则暗示该群体的自杀倾向。这也是现代人生活的困局。在日益电子化、网络化、虚拟化的今天,人类的正常情感居然需要通过沉浸式体验才能习得。当“高效”与“可靠”被视作理所当然,“简单”与“自然“变成学习技巧,那么在追求人工智能化和人类机器化的当下,我们也许不可避免地将走向自我毁灭的结局。如缝纫小组感叹的那样,就算坐时光机回到从前,重来一次也是一样。 最好奇其舞台呈现的剧本是《豪华,宁静》。这部剧的实验性极大超越了我对戏剧的认知。十四段尚可称之为连续的对话后便是二百二十六段各自成立的独白与叙述,可任意变换顺序排列组合,如同戏剧版的《不安之书》。其主题是在瑞士雪山上的豪华酒店内杀死自己,获得宁静。阿尔卑斯山几乎每家酒店,都会强调“客人欣赏到的风景”。可人类很少从自然角度反观这些一览绝佳景致的豪华酒店。钢筋混凝土长方体如一口口竖放的棺材兀立于山林之间,吞吐着蚂蚁般的人群,在狭小格子窗后赞叹自然的鬼斧神工。可自然却希望把这些敲进山体里的文明钉子根根拔除。人类有时也想自我拔除。当他们衰败的身体困住了灵魂,当生命变成一帧一帧的疼痛与无力,无法行走、咀嚼、失去视觉与听力……可肉体还在延宕、喘息、待机,是否还要让时间持续折磨它,让疾病继续困顿它,令痛苦恒定……死亡总是突然来临,死前却是漫长等待。自杀的不名誉以及“安乐死”是否属于谋杀的争论,使这部剧的后半部更像是一个自杀者的自白。一个衰败的身体,一个想在生命尽头选择“时间地点”的人物,希望让世间听听来自他的呐喊、他的决断。不过这部剧本的实验性也许需要一颗实验性的头脑才能更加理解。 剧本《X》的设定如小说《三体》里地球最后的光景。树、鸟、动物、村庄都不复存在,过剩的地球人挤在仅存的一小块陆地上,吃着培养皿生产的细胞肉,在浓雾重霾中苟延残喘。四个宇航员被困在行星上等待召回(实际地球早已灭亡)。他们对地球的回忆如任何一部末世影片:摸过最后一棵树的人,活在活鸟世界的最后一代,地球只剩残骸,有钱有势的人移居到新的星球(这一点好像正在进行时)……地球毁灭,时间也不复存在,白日与黑夜只关乎阳光与星辰当中。当窗外无论何时都漆黑一片,时钟是顺时针行进还是逆时针倒错已无任何区别。可一旦时间感消失,人的记忆也渐渐混乱,坠入虚空,最终自我了断。此剧以科幻预言了人类失去地球后走向物种灭亡的命运。 《鸡笼》是一桩反转谋杀案。一对怪异夫妇离群索居、禁锢女儿,不得离开家里的栅栏半步,不许她和家人外的任何人交谈。一家三口每日如恐怖游轮般循环日常生活,睡觉、吃饭、干活、感恩、说一模一样的话、做一模一样的事,连只苍蝇趴在窗户上都视作新鲜事大可一谈。这个被养在家庭“鸡笼”里的女儿,承受着父亲的身体虐待和母亲的语言暴力,向叔叔求救却只得一本袖珍词典。她只能通过偷偷背单词来“认识”栅栏外的世界。叔叔偶尔来对她讲外面的故事,送给她从未见过的士力架,却唯独拒绝赋予她逃离的自由(尽管他拥有可以一走了之的卡车),还要求她对自己的“施舍”表示感谢。这样一个有违人道的家庭一直被所见之人袖手旁观。叔叔宁可开枪自杀也不向深陷痛苦的侄女施以援手,送货小哥则需要三次付费才愿意帮助女儿杀死她的父母。女儿曾经质疑、反抗、试图逃跑,即便在剧末获得向往已久的自由,也许是新的恐怖游轮的开始。如剧前提示,女主角艾弗里对自己的心理性别并不确定,栅栏外的世界或许可以找到同类。但于更广大的环境而言,她也可能会被视作落在窗户上的苍蝇掸除掉。所谓鸡笼并不只存在于原生家庭和性别歧视当中。那些被困在日常生活里的人们,每日上班、下班、加班、失眠、被指责、毫无休息时间……“衣食父母”还要求他们感恩戴德并称此为福报。鸡笼,无处不在。 四部剧中,感受到的更多是隐喻、虚无、悲怆甚至扭曲。其中一些吊诡、虚幻的表达方式,恐怕需要更具创造力的舞台表现才能令观众(读者)略知一二。而对于一些抽象的、于文字中已变成哲学理论般不易理解的片段,尽管读者可想象其搬至舞台场景中会有多么疯狂的冲击力,但落实到大众文字中时,也许仍不可避免地感到疏离。阅读时我并没有感到被挑衅,而是不明所以的时候居多,但这更可能是出于我并不了解戏剧这个领域。但仅就文字而言,我认为无论多么深刻的见解和对世界的呐喊,首先是让对方明白,才能再谈其他。 小说《冷水坑》如同一部长篇小说的节选,充满了时下“东北文艺复兴小说”暴力、衰败、神神鬼鬼的气息。小说以东北方言讲述了即将倒闭的老矿区内的各色人生:死于矿难的、上吊于树林的、生癌症、尘肺病在家等死的、矿工男人死后去窑子里“伺候”其他矿工的寡妇,女的疯男的醉,活得鬼都不如。小说的主角兼叙事者,一个生于矿区长于矿区死也要逃离矿区的大学生段铁马,通过回忆和去要补偿款一路上的见闻讲述矿区的前世今生,并在小说中部引出黑松林坟川地死于二月二矿难的十二个矿工的鬼魂,探讨生死问题。魔幻现实主义似乎是东北文艺复兴的基底,许是源于当地“胡黄白柳仙”的文化底蕴。但就小说整体而言,在对矿工生存现实与人性揭露的精彩描述中,突然插入一段“人杰地灵”和“生存还是死亡”的对话,并未能增加太多效果反而有些打乱阅读节奏(个人感受)。整篇小说的精华源于对矿工生存现状的描写,简单粗暴、真实血腥。矿工挖煤如同刨自己的根,挖没了,命也就没了,不是中途暴死就是行尸走肉。这既是时代的悲剧也是现实的不公。冷水坑的人愚昧无知、疯癫酗酒、吃喝嫖赌,打架斗殴,活得人不人鬼不鬼,但他们脚踏实地生活,无一技之长就以命换钱,可连用命换回的补偿款还遭到贪污截流。而他们对抗命运的方式同样简单粗暴,就是抄家伙再次以命相搏。仅仅是深入展开这里每一个人的生活细节就足以成为一篇好故事,实在无需每一部东北小说都插一段神鬼传奇。 巫昂的文字细腻柔美,时不时透出一点俏皮,于冬日的雪光下亦能感受到她的春意盎然。给X先生的信《仅你可见2021》,却不止被一人所见。信中回忆部分来自三十多年前自带岁月滤镜的北京,另一部分则属于尚未摆脱困境的现实。这个世界生病了,至今未愈。这一沓写给X先生的爱情祭信,初时以为那位主角死了,后发现还不如死了……开个玩笑。“永失我爱”并非阴阳相隔,生离死别却没有外界的锉磨。一切都是那位X先生自己的决定,他要找个平平淡淡的妻,但她不是。不过,这并不是这篇随笔的重点。重点是爱,是写信者肆意挥洒、毫无保留的爱。这份爱甚至不受时间的考验和情感的打击,连这位X先生也不能将它伤害分毫。如《一封陌生女人的来信》,情深至此,爱就不再是爱某人,而是爱本身,与人无关。所以才会有“我沉醉于即便如此亲密地和你呆在一起,依然有一个分身飘在半空中,她与此同时地、责无旁贷地、无时不刻地想念着你,预先想念着即将离我而去的无数个、每时每刻的你”文字中的爱总是纯粹美好,如花朵般明艳,即便凋谢也保有它最灿烂的模样。所以人们才爱阅读“爱”,而很少在现实中享受“爱”。读者在悠扬文字间随作者去回忆一段逝去的、甜蜜的、永生花般的爱情,也是一种愉悦的体验。 |
上一篇:《家长教育学》读后感精选
下一篇:晴天遇暴雨读后感1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