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掌柜祝福语:生日祝福语-生日快乐祝福语-生日文案祝自己-2025最火生日短句-生日短句8个字暖心

网站历程| 网站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我们| 最新说说| 网站地图

搜索
原创美文分类 校园美文 随笔美文 优美散文 人生感悟 心情日记 情感美文 励志人生 原创美文

药树读后感100字

日期:2022-02-11 05:42:00八掌柜发布:www.bazhanggui.com有深度有涵养的生日句子人气:44我来评论

导读:《药树》是一本由朱建军著作,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9.00,页数:33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药树》读后感...

  《药树》是一本由朱建军著作,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9.00,页数:33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药树》读后感(一):这棵树是爱,是治愈-----《药树》

  “这棵树是爱,是治愈,” 女娲的声音回响在太空,“你身为药树,百病不生,你的叶子是药,你的枝干是药,你的果实是药,你的根系是药,陈于大地,用于苍生,所以你的名字是 ‘ 陈树 ’ 。”

  看到这个开头,你是不是会以为今天我和大家聊的这本书是部古典神话著作,nonono,且听我娓娓道来。

  2022年1月由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出版、颉腾文化策划的新书《药树》正式面世。作者朱建军,是我国著名心理学家,心理学中国化先行者,意象对话疗法的创始人。是国内最早从事心理咨询工作和最知名的咨询师之一,迄今已从事心理咨询30多年。

  本书通过讲述一个漂亮且能干,却身患癌症的都市白领女性,在濒临死亡死时接受心理咨询,通过不断探险自己的意象世界,逐渐看清生病背后的爱恨情仇多重心理真相,经过跌宕动魄、险中求生的一场心灵奇旅后,最终找回了自我。生命的张力在正与反、虚与实之间迸发。

  用了三个晚上读完这本书,感受良多。书中的主人公都市白领陈树和心理咨询师海音,两个人性格迥异,通过长达将近三年时间的咨访,在各自剥离了无数个子人格之后,达到了彼此心灵的共情。心理咨询师在疗愈别人的同时,也在被别人、被每一个自己在治愈着。

  读书过程中数次泪目,心灵仿佛也跟随着海音对陈树的意象对话而进入意象中,感同身受,让我能有完全的共鸣,因为身边有亲人在两个月前也因为癌症而离世了,亲人患病治疗断断续续也是近三年,弥留的最后那一个月,我每天都会去病房探望,真实感受到了癌症病人的痛苦、以及她们对生命的眷恋。书中的陈树因为同病房的病友小代姑娘的离世而悲痛欲绝,甚至回避之后的心理咨询,她也想放弃自己的生命了。是啊,爱和努力在命运面前是多么的不堪一击。

  “她已经学会在面对任何可怕的场景时,尽可能的不去逃避,而是直面它,承受恐惧。尽管这很难做到,但正是如此,她也越来越勇敢。”

  “是的,许多时候,活下去比死亡要困难得多。和艰难地活着相比,死亡越来越像是一个舒适的假期、一个平静的港湾、一种仁慈的解脱。” 海音在给陈树做意象对话时,一直在鼓励陈树大胆的往前走,才能理解人们为什么要努力活着的理由。

  “你看,这草在每个冬天虽然都会枯死,但是到了春天又会再生。死亡的确是不可战胜的,但是-----连死亡也无法战胜生命。” 陈树在一次次和海音的意象对话里跌倒、爬起、再跌倒、再爬起,心灵不断的被洗涤、顿悟,直到能够勇敢的面对死亡,面对生活

  陈树在海音一段时间的意象疗愈后,身体一度好转了很多,还和对她一直不离不弃的丈夫一起去了海边旅游,彻底放松了疲惫身心,在回程的飞机上陈树还在意象里看到了40年之后的自己和丈夫温馨的生活,一切都是美好的。

  但是,陈树毕竟还是个癌症患者,死神再次来袭,她的癌症复发了。跟着书中的内容,我阅读的心情也是跌宕起伏的,这一次她能挺过来么?命运是善良的,复发的三个月时间里,海音又是一次次的掏空自己来疗愈陈树,自己的元气也损耗殆尽。但谁又能说,陈树没有给海音力量呢?陈树对生命的笃定,在那羸弱的小身体中,若隐若现却日渐清晰的笃定,又何尝不是同样给了海音一份宝贵的支持?两颗心因为爱和治愈还有对彼此的尊重而紧紧的契合在一起。

  故事的最后是理想的开放式结尾,海音笑望着陈树,“或许,这世界从不是没有怀疑-----因为有了怀疑,才有了决定;这世界从不是没有恨-----因为有了恨,才有了爱;这世界从不是没有病-----因为有了病,才有了药,才有了治愈和新生。”

  爱即此刻,守护永恒。

  这本书,从开篇第一章节的内容就很引人入胜,一气儿读到最后意犹未尽,整个故事让人身临其境,仿佛陈树和海音、还有她们性格各异的家人们就在眼前,抓住读者的心,心随书动。这是一本少见的心理治疗范本,从专业深度,到大众阅读通俗性的完美结合,的确是一场震撼、惊喜的小说盛宴。带给读者不凡的阅读体验和心灵收获。强烈推荐大家去拜读!

  因看见而感动,因爱而疗愈。生病之处,必有解药。

  《药树》读后感(二):一场心理咨询引发的思考

  《药树》是著名心理学家朱建军写的一部小说,朱建军是意象对话疗法的创始人,他为我们讲述了一位身患绝症的高知女性,在接受意象对话治疗后产生的身心变化。

  故事中的主人公陈树身患癌症,想在离世前与未婚夫夏靖之举办一场梦想中的婚礼。然而,她在接受了心理师海音的治疗后,决定取消婚礼,将全部的精力用在与死神战斗上。

  海音通过意象对话疗法,一次次将陈树引入了潜意识的深处,探索了原生家庭、亲密关系、自我认知这些我们每个人都会面临的问题。

  在意向对话疗法中,心理师海音首先要同陈树一起理清楚子人格的特征,在陈树的意向世界中,一共有14个子人格。

  这些子人格之中,有些人在勇敢的捍卫着生命,而有些人阴郁而绝望。死神曾经幻化成陈树爱人的模样,想要引导陈树到另一个世界中与他举办婚礼。陈树也因此将婚礼与死亡结合在一起,将婚礼现场视为自己生命最后时刻的回光返照。

  在海音的帮助下,陈树意识到她举办婚礼的真正意图之后,决定取消婚礼,她的身体也开始逐渐好转,病灶一点点减少,到后来甚至达到了出院的标准。

  这也不禁让我们反思:一个人为何会生病,是否在死神降临之前,临终者是否自己先放弃了活着的权力。在陈树的子人格中,代表创伤的小海参早已将自己的内脏贡献给了其他人,当小海参在意向世界中通过努力重新获得内脏之后,陈树的身体也逐渐恢复了。

  如果一个人可以达到高度的自我接纳,是否就不会陷于绝症之中呢?

  只要活着,身体与心灵便相偎相依。

  与陈树同在一个病房的小代是个女大学生,她有一个暗恋的男生。在她的回忆中,男生很喜欢她一头秀美的长发,她很担心同学们来探望自己的时候,被这个男生看到自己秃头的样子。

  在小代听说意象心理疗法可以减轻掉头发的症状后,想要让海音也为自己治疗,但海音没有空闲的时间可以安排了。这个时候,小代向陈树求助,希望陈树引导自己进行意象对话。

  只是陈树如同一个刚刚出生的婴儿,无法救起即将溺水身亡的小代。然而,小代依旧凭借自己的心力,在同学们来拜访的时候展现了自己容光焕发的样子。同学们离去后,她的头发一把一把地脱落,很快便离开了人世。

  小代的离去,打击了陈树对心理治疗的信心,陈树觉得意象对话疗法对自己的疾病不会有帮助,自己终归难逃一死。在这样的心态之下,陈树的病情迅速恶化。

  这又给我们留下了疑问,是否在大病之时保持良好的心态,就可以战胜病魔呢?

  在这个故事中,陈树有一个理想爱人夏靖之,他年轻有为、对患病的陈树不离不弃、身在花丛中半点不沾身。在夏靖之的关爱下,陈树得以闯过一个个难关,她拥有抵抗病魔的绝佳外在条件。

  而在现实中,大多数病人都是一个人在战斗,亲朋好友的精力大多在维护自己的一方天地。陈树有大多数人没有的经济支撑,让她可以安心的采用需要的治疗手段,也可以随时请教专业的心理咨询师。

  也就是说,回到现实世界,一个人大概率只能依靠自己,靠自己来梳理内在的纠结与不安。

  面对疾病的时候,要记住书中的叮咛:

  “或许,这世界从不是没有怀疑——因为有了怀疑,才有了坚定;这世界从不是没有恨——因为有了恨,才有了爱;这世界从不是没有病——因为有了病,才有了药,才有了治愈和新生。”

  而每个人,都是自己的药树。

  《药树》读后感(三):逆境既需要解药,又能成为解药

  伤心忧郁、疾病痛苦甚至死亡都是人们不愿触及的事情,但是,无论你如何回避,它们依旧在那里等候着我们,唯一的区别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那么,既然我们无法回避它们,当面对它们时,是选择俯首称臣、任其摆布,还是尽力抗争、寻求解药呢? 《药树》这本心理类小说,向我们展现了一位癌症患者,在面对病痛和死亡的折磨下,一路走来的心路历程。 故事围绕着主人公现实与虚幻的双重世界这两条主线,相互交织碰撞,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专业的意象对话疗法,带领我们走入主人公陈树的世界,了解她那爱恨情仇背后隐藏的心理真相,解开困扰她也同样困扰我们的各种情结,从而让我们都能靠近真实的自己,重构自我,重塑生命的意义。 本书的作者是北京林业大学心理系创始人朱建军教授,他创立了我国本土的心理治疗技术——意象对话疗法。 意象是指具有象征意义的心理图像,它存在于人的潜意识中或者说是最深层的人格中。 意象对话疗法是一套可以把内心世界用意象呈现出来的心理技术,也是通过对意象调节来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法。 在使用这个方法的治疗过程中,来访者内心的一切喜悦、忧伤、矛盾、恐惧等情绪都可以转化为形象展现出来,生动而鲜明。 朱教授运用该疗法帮助许多人打开了无法自知的心结,让我们明白每一个行为或者情绪背后都有可以为之解释的原因。 当一个人足够了解自己时,才能够更好地主宰命运的走向。 1·疾病是一把双刃剑 当我们生病时,都会出现情绪低落、阻抗甚至恐惧的情绪。这是人的本能反应。 尤其在身患重症的时候,患者通常会有如下的心理反应:焦虑和震惊、否认和怀疑、羞辱和罪恶感、卑微和孤独感、退化和依赖、退缩和抑郁、恐惧感。 书中的陈树,她从小到大都是人们口中“别人家的孩子”。她乖巧、努力、多才多金,又肯为他人着想。然而,命运却偏偏和这位优秀的女孩儿开了一个玩笑,让她罹患上了癌症。 就在她准备筹办完病房婚礼,奔赴死亡的前夕,她接受了心理咨询师海音的治疗。面对心理咨询师,陈树卸下了一些伪装,她敢于谈论死亡,要知道,这个话题是她和父母、男友之间的禁忌。 虽然家人和陈树对于疾病死亡心照不宣,但是这却让她倍感压抑和孤独。尤其对于乖巧懂事的她来说,自己的离去是对亲人的一种背叛,她不甘心。 于是,她第一次反抗母亲,要求推迟婚礼,理由是要等弟弟回来。其实,在她的潜意识里并不认同这个理由,她反而希望婚礼无限期地拖延下去,她也越来越明白,自己是不甘心这么快地死去,她想知道让自己不甘心的东西究竟是什么。 正是这样的一种心理,让陈树在海音的帮助下,勇敢地走进了自己的内心世界,正视自己的每一个人格侧面,与它们真诚对话,慢慢地解开困扰她已久的心结。 在这个过程中,陈树经历过恐惧悲伤、彷徨退缩甚至濒死的感觉,但也体验到了重生的喜悦、自我价值实现的感动。 正如她所说:生病是有好处的,第一,自己有时间去想问题,过去所追求的也许就有问题;第二,自己有时间休息了,让自己弱小的一面有机会呈现出来。身体的痛苦似乎缓解了精神的痛苦。 试着回忆一下,这种感受是不是似曾相识呢? 所以说,生病固然不好,但是,它却用它独有的方式提醒我们:你真正在意的是什么,你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2·爱恨并非对立,恨是最深处的爱 陈树虽然是母亲眼中的乖乖女,但是,在她生病之前,这对母女就始终不亲近。甚至,陈树经常用沉默来对抗母亲的指责,这更加激发了母亲对她的不满。 其实,在家庭中,用“沉默是金”来处理夫妻关系或亲子关系都是不恰当的。 因为家是让人卸下一切伪装的地方,家庭成员应该成为彼此倾听或者倾诉的对象,只有这样,爱才会在家中流淌。 同样,2008年豆瓣网上曾有个名为"父母皆祸害"讨论小组。这里聚集了一群在亲子关系中受到挫折、苦苦思索出路的年轻人。“父母皆祸害”小组成立两年后,组员竟发展约两万人。 其实仔细分析一下,就能看出一些端倪来,时代的不同造就了两代人的认知差异。所以,我们既不能简单地把"父母皆祸害"定性为逆经叛道,也不能把它当做一次集体情感的非理性表达。人们与其从正统的道德观层面去解读它,不如去反思中国社会和家庭教育的失败之处。 无独有偶,心理学家武志红也写过一本名为《为何家会伤人》的书,同样引起许多人的共鸣。 本该爱意融融的家,为何变成了冰冷不堪的地方;本该互相关怀的亲人为何互相伤害。 一切症结必有其形成的原因。《药树》这本书中提到了一个词:家族传递。 陈树一直以来认为母亲不喜欢她,而专宠弟弟。母亲却对此矢口否认。直到病中的陈树说出了一个多次出现的梦境,母亲才道出了缘由,母女间的隔阂才慢慢消除。 陈树梦见四五岁的自己即将被一个老头带走,然而,任凭她如何拉扯妈妈的衣角,苦苦哀求,都不能打动妈妈的心,妈妈反而会痛斥她,让她赶紧离开。 陈树刚一说完,母亲就泪流满面。她说这是陈树姥姥小时候亲身经历的事情。 那个年代重男轻女,将女孩送人是常有的事,要想不被家人抛弃,只有努力做事讨好家人才行。 所以,在 陈树姥姥的心中,一直活着那个害怕被抛弃的小孩,她又把陈树妈妈看成这个小孩,于是严苛地对待她,压抑她,目的就是为了让孩子留在家中。 同样,在陈树妈妈心中也活着这样一个可怜的小孩,她为了防止陈树遭遇同样的命运,又把这种恐惧和严苛复制在了陈树身上。 如此这般,三代女性的命运就这样在家族中顺理成章地传递了下来。 听完妈妈的讲述,陈树立刻明白了妈妈重男轻女的原因。妈妈既是施暴者也是受害者,她理解了妈妈爱她的这种方式。 世界上没有绝对的爱或恨,它们也并非对立,往往,爱恨交织,恨到深处便是爱。人们只要真诚沟通,相互理解,便会接纳包容,恨便能转化为爱。既然如此,那我们何不换个方式爱彼此呢? 3·因自知而感动,因爱而疗愈 俗话说人贵有自知之明。但是,又有多少人真正了解自己呢? 其实,自知是一个不断向内探究自己的过程。这需要坚持的精神和接纳的勇气。 就在陈树病情好转之际,她却遭遇了病友小代的离世。小代是一个缺少家庭关爱的女孩,这让陈树感同身受,她视小代为妹妹,并希望小代也能通过意象对话疗法重获新生。 可想而知,小代的离世对她的打击是致命的。她的内心仿佛一直有个声音在呐喊:小代嫉妒你,小代生命太短暂而你却可以留在世上,小代没有男朋友而你却有,小代没有机会出国而你却可以…… 这样的自责愧疚,让陈树一度放弃心理治疗,她的身体也出现了异常。眼看着陈树的状态一天天萎缩,海音也对心理咨询倍感怀疑和担心。 “这一切有用吗?”这唤起了陈树和海音内心无能为力的感受。如果这是一个问题,找到答案即可。但这是无力的感受,需要做的是心理能量的转化,要把消极的能量转化为积极的能量。 海音继续引导陈树做心理治疗,并告诉她,换一个角度看待小代的离开。她活着其实是给小代一个更长的生命,就是用她的余生记住小代。 她的记忆和爱,会证明小代来过、活过、美过和盛开过。虽然这个过程有纠结有不舍有痛苦,但是,最终陈树还是渐渐地从小代离世的阴影中走了出来。 后来,陈树出院了,继续着意象对话疗法,生活也渐渐地步入了正轨。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让她醉心于美丽的海滨风景,感受自然的静谧和谐,感动于生命的美好瞬间。 一年零八个月的时光悄悄流逝,陈树的病情再次复发,但是,此时的陈树却淡定从容了许多,她带着从头再来的决心和信心,直面事实,只想过好每一天。 因为经过这一年多的磨砺,陈树给出的和获得的爱,都让她获得了真正的成长,内心不再被无助恐惧所支配。她惟愿自己长成一棵药树,给予别人更多的关爱和帮助。 疗愈别人的同时是在成全自己,正如海音对陈树,陈树对小代。 4·结语 本书的作者告诉我们,心理咨询的任务不是治疗疾病本身,而是通过意象对话疗法对患者做心理调节,帮助患者调整好心态,减少死亡的冲动,增加痊愈的机会。 心理咨询师对于患者来说,就是那黑暗中的一束光亮,一个火种。 当生命中每一个阴影被沮丧、怀疑、抗拒和恐惧等不良情绪所占据时,心理咨询师会引导患者找到它们的对立面,让积极、信任、坚持和勇气接纳它们,与它们达成和解,重构自我,重建生命,奇迹也许就会发生。 愿身处逆境的人们,都能找到解药,但也请相信逆境本身往往就是解药。

  《药树》读后感(四):逆境既需要解药,又能成为解药

  伤心忧郁、疾病痛苦甚至死亡都是人们不愿触及的事情,但是,无论你如何回避,它们依旧在那里等候着我们,唯一的区别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那么,既然我们无法回避它们,当面对它们时,是选择俯首称臣、任其摆布,还是尽力抗争、寻求解药呢? 《药树》这本心理类小说,向我们展现了一位癌症患者,在面对病痛和死亡的折磨下,一路走来的心路历程。 故事围绕着主人公现实与虚幻的双重世界这两条主线,相互交织碰撞,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专业的意象对话疗法,带领我们走入主人公陈树的世界,了解她那爱恨情仇背后隐藏的心理真相,解开困扰她也同样困扰我们的各种情结,从而让我们都能靠近真实的自己,重构自我,重塑生命的意义。 本书的作者是北京林业大学心理系创始人朱建军教授,他创立了我国本土的心理治疗技术——意象对话疗法。 意象是指具有象征意义的心理图像,它存在于人的潜意识中或者说是最深层的人格中。 意象对话疗法是一套可以把内心世界用意象呈现出来的心理技术,也是通过对意象调节来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法。 在使用这个方法的治疗过程中,来访者内心的一切喜悦、忧伤、矛盾、恐惧等情绪都可以转化为形象展现出来,生动而鲜明。 朱教授运用该疗法帮助许多人打开了无法自知的心结,让我们明白每一个行为或者情绪背后都有可以为之解释的原因。 当一个人足够了解自己时,才能够更好地主宰命运的走向。 1·疾病是一把双刃剑 当我们生病时,都会出现情绪低落、阻抗甚至恐惧的情绪。这是人的本能反应。 尤其在身患重症的时候,患者通常会有如下的心理反应:焦虑和震惊、否认和怀疑、羞辱和罪恶感、卑微和孤独感、退化和依赖、退缩和抑郁、恐惧感。 书中的陈树,她从小到大都是人们口中“别人家的孩子”。她乖巧、努力、多才多金,又肯为他人着想。然而,命运却偏偏和这位优秀的女孩儿开了一个玩笑,让她罹患上了癌症。 就在她准备筹办完病房婚礼,奔赴死亡的前夕,她接受了心理咨询师海音的治疗。面对心理咨询师,陈树卸下了一些伪装,她敢于谈论死亡,要知道,这个话题是她和父母、男友之间的禁忌。 虽然家人和陈树对于疾病死亡心照不宣,但是这却让她倍感压抑和孤独。尤其对于乖巧懂事的她来说,自己的离去是对亲人的一种背叛,她不甘心。 于是,她第一次反抗母亲,要求推迟婚礼,理由是要等弟弟回来。其实,在她的潜意识里并不认同这个理由,她反而希望婚礼无限期地拖延下去,她也越来越明白,自己是不甘心这么快地死去,她想知道让自己不甘心的东西究竟是什么。 正是这样的一种心理,让陈树在海音的帮助下,勇敢地走进了自己的内心世界,正视自己的每一个人格侧面,与它们真诚对话,慢慢地解开困扰她已久的心结。 在这个过程中,陈树经历过恐惧悲伤、彷徨退缩甚至濒死的感觉,但也体验到了重生的喜悦、自我价值实现的感动。 正如她所说:生病是有好处的,第一,自己有时间去想问题,过去所追求的也许就有问题;第二,自己有时间休息了,让自己弱小的一面有机会呈现出来。身体的痛苦似乎缓解了精神的痛苦。 试着回忆一下,这种感受是不是似曾相识呢? 所以说,生病固然不好,但是,它却用它独有的方式提醒我们:你真正在意的是什么,你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2·爱恨并非对立,恨是最深处的爱 陈树虽然是母亲眼中的乖乖女,但是,在她生病之前,这对母女就始终不亲近。甚至,陈树经常用沉默来对抗母亲的指责,这更加激发了母亲对她的不满。 其实,在家庭中,用“沉默是金”来处理夫妻关系或亲子关系都是不恰当的。 因为家是让人卸下一切伪装的地方,家庭成员应该成为彼此倾听或者倾诉的对象,只有这样,爱才会在家中流淌。 同样,2008年豆瓣网上曾有个名为"父母皆祸害"讨论小组。这里聚集了一群在亲子关系中受到挫折、苦苦思索出路的年轻人。“父母皆祸害”小组成立两年后,组员竟发展约两万人。 其实仔细分析一下,就能看出一些端倪来,时代的不同造就了两代人的认知差异。所以,我们既不能简单地把"父母皆祸害"定性为逆经叛道,也不能把它当做一次集体情感的非理性表达。人们与其从正统的道德观层面去解读它,不如去反思中国社会和家庭教育的失败之处。 无独有偶,心理学家武志红也写过一本名为《为何家会伤人》的书,同样引起许多人的共鸣。 本该爱意融融的家,为何变成了冰冷不堪的地方;本该互相关怀的亲人为何互相伤害。 一切症结必有其形成的原因。《药树》这本书中提到了一个词:家族传递。 陈树一直以来认为母亲不喜欢她,而专宠弟弟。母亲却对此矢口否认。直到病中的陈树说出了一个多次出现的梦境,母亲才道出了缘由,母女间的隔阂才慢慢消除。 陈树梦见四五岁的自己即将被一个老头带走,然而,任凭她如何拉扯妈妈的衣角,苦苦哀求,都不能打动妈妈的心,妈妈反而会痛斥她,让她赶紧离开。 陈树刚一说完,母亲就泪流满面。她说这是陈树姥姥小时候亲身经历的事情。 那个年代重男轻女,将女孩送人是常有的事,要想不被家人抛弃,只有努力做事讨好家人才行。 所以,在 陈树姥姥的心中,一直活着那个害怕被抛弃的小孩,她又把陈树妈妈看成这个小孩,于是严苛地对待她,压抑她,目的就是为了让孩子留在家中。 同样,在陈树妈妈心中也活着这样一个可怜的小孩,她为了防止陈树遭遇同样的命运,又把这种恐惧和严苛复制在了陈树身上。 如此这般,三代女性的命运就这样在家族中顺理成章地传递了下来。 听完妈妈的讲述,陈树立刻明白了妈妈重男轻女的原因。妈妈既是施暴者也是受害者,她理解了妈妈爱她的这种方式。 世界上没有绝对的爱或恨,它们也并非对立,往往,爱恨交织,恨到深处便是爱。人们只要真诚沟通,相互理解,便会接纳包容,恨便能转化为爱。既然如此,那我们何不换个方式爱彼此呢? 3·因自知而感动,因爱而疗愈 俗话说人贵有自知之明。但是,又有多少人真正了解自己呢? 其实,自知是一个不断向内探究自己的过程。这需要坚持的精神和接纳的勇气。 就在陈树病情好转之际,她却遭遇了病友小代的离世。小代是一个缺少家庭关爱的女孩,这让陈树感同身受,她视小代为妹妹,并希望小代也能通过意象对话疗法重获新生。 可想而知,小代的离世对她的打击是致命的。她的内心仿佛一直有个声音在呐喊:小代嫉妒你,小代生命太短暂而你却可以留在世上,小代没有男朋友而你却有,小代没有机会出国而你却可以…… 这样的自责愧疚,让陈树一度放弃心理治疗,她的身体也出现了异常。眼看着陈树的状态一天天萎缩,海音也对心理咨询倍感怀疑和担心。 “这一切有用吗?”这唤起了陈树和海音内心无能为力的感受。如果这是一个问题,找到答案即可。但这是无力的感受,需要做的是心理能量的转化,要把消极的能量转化为积极的能量。 海音继续引导陈树做心理治疗,并告诉她,换一个角度看待小代的离开。她活着其实是给小代一个更长的生命,就是用她的余生记住小代。 她的记忆和爱,会证明小代来过、活过、美过和盛开过。虽然这个过程有纠结有不舍有痛苦,但是,最终陈树还是渐渐地从小代离世的阴影中走了出来。 后来,陈树出院了,继续着意象对话疗法,生活也渐渐地步入了正轨。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让她醉心于美丽的海滨风景,感受自然的静谧和谐,感动于生命的美好瞬间。 一年零八个月的时光悄悄流逝,陈树的病情再次复发,但是,此时的陈树却淡定从容了许多,她带着从头再来的决心和信心,直面事实,只想过好每一天。 因为经过这一年多的磨砺,陈树给出的和获得的爱,都让她获得了真正的成长,内心不再被无助恐惧所支配。她惟愿自己长成一棵药树,给予别人更多的关爱和帮助。 疗愈别人的同时是在成全自己,正如海音对陈树,陈树对小代。 4·结语 本书的作者告诉我们,心理咨询的任务不是治疗疾病本身,而是通过意象对话疗法对患者做心理调节,帮助患者调整好心态,减少死亡的冲动,增加痊愈的机会。 心理咨询师对于患者来说,就是那黑暗中的一束光亮,一个火种。 当生命中每一个阴影被沮丧、怀疑、抗拒和恐惧等不良情绪所占据时,心理咨询师会引导患者找到它们的对立面,让积极、信任、坚持和勇气接纳它们,与它们达成和解,重构自我,重建生命,奇迹也许就会发生。 愿身处逆境的人们,都能找到解药,但也请相信逆境本身往往就是解药。

  《药树》读后感(五):生命与生病,读《药树》顿悟生命的意义

  十二年前,我失去了两个最亲近的人。

  一个是外婆,发现不舒服时已肺癌晚期,无药可医,得年87岁,也算喜丧。

  一个是没有血缘关系,却看着我长大的阿姨,不是亲人胜似亲人,肠癌骨转移,得年63岁。

  要说外婆抽烟超过七十年,生了肺癌也不无道理。但是那位阿姨,是个老师,桃李天下,一心向佛,不烟不酒,怎么会生癌症呢?直到最近读了《药树》才恍然大悟,我们的子人格以及自人格之间的关系,真的让人细思极恐。

  内封面,树干如动脉一般有活力

  书中的女主叫陈树,年纪轻轻,成就不凡,可惜却生了癌症,命不久矣,为了不留下遗憾,决定在离世前与爱人举办婚礼……

  也许是因为有亲人由于癌症离世,此书读来颇为感伤。

  女主的名字叫做“树”,我想,这是作者的特别用意。古今中外,各种文化中都有把人的生命与植物做类比的现象。植物在春天生发,开花结果,在秋冬落叶,死亡或者蛰伏等待来年,恰如人生老病死。而且,心理咨询师常用的分析和诊断工具房树人,其中的“树”就体现了一个人生命的成长历程,也透露出个人与环境、与他人之间的关系。

  书中也不止一次出现树根、树干和树叶的意象,也出现了不少与树相关的场景、生物,如森林,溪水,蟒蛇……陈树的很多子人格也会出现在与树相关的环境里,包括死神在内。让我印象深刻的一个场景是陈树的一个保护型子人格不停地挖树根,清理黑森林,地面的泥浆里“有倒下的半腐朽的巨大树干、半腐朽的藤蔓和枝叶”。很显然,“黑”,“泥浆”,“半腐朽”等词语都反映了主人公的生命状态——病入膏肓的、腐烂的、接近灭亡了。

  如果说死亡有颜色,那么必然是黑色。在几乎所有的文化中,死神都是黑色的,属于黑夜的。而黑色的或者与黑夜有关的动物,也被认为会带来死亡或者厄运,比如黑猫、乌鸦、猫头鹰、吸血鬼……这是属于原始的集体无意识。荣格认为,集体无意识深藏在我们的灵魂深处,是全人类的,跨文化的,不需要去学习就知晓,属于出厂自带的系统。人们本能地就会害怕并回避黑夜,黑色的死神以及能够联想到死亡的一切。所以我们也就能理解为什么中世纪那场鼠疫为什么被称为“黑死病”了。因为没有什么能比黑和死更让人绝望了。

  陈树也很绝望,一度要放弃生命了。不过她活过来了,她是一棵树呀,而且是一棵药树。生命的颜色最终战胜了死亡的颜色。红色的血脉和绿色的生命力越来越旺盛,甚至死神也承诺,可以耐心地等待她。最重要的是,陈树找到了不死的理由和活下去的意义。

  不死的理由是什么?为什么要活下去?

  可以说,每一个认真活着的人都需要回答这一系列问题:我们要什么,我们为什么死,我们为什么活。

  可能每个人都能够立刻回答自己想要什么,比如想要钱,想要大房子,想要家庭,想要孩子……但这些都是实际的东西,并不是最高的追求。真正的追求通常都是精神层面的,比如想要安全感,想要被爱,被重视被理解……而这些东西其实非常难以获得。因为很多人根本不知道自己缺少这些东西,当然也无法主动地有意识地去寻找。很多人终其一生都在寻寻觅觅,从未满足,大概率是因为不知道自己要找什么,所以即便拥有了在他人看来的一切,依然不幸福。其实这是特别悲哀的事情,物质上特别富足的人说自己不幸的时候,其他人很难相信,还会觉得这人太凡尔赛,身在福中不知福。可他人不知道的是,这个人不知道自己缺少了哪个“部分”,而这个“缺少的部分”带来的痛苦和折磨是多少物质也难以弥补的。

  在陈树接受心理咨询之前,她也不知道自己究竟缺少什么东西。随着咨询的深入,她的意象世界要求她找回丢失的东西,好在她最后找到了,病也好了。可能正是因为生病,她能够停下脚步,好好思考“自我”以及“自我”和这个世界的关系。

  生病有生病的好处。小孩子都知道能通过生病获益,比如可以不去幼儿园,可以赖床,可以吃好吃的,可以提各种愿望……生病还可以是不去上班的借口,也可以是事情没做好的理由。

  可以说,生病给我们提供了某些机会。我们的心灵真的非常神奇,一旦通过生病获得了某些好处,那么我们的大脑和身体就会记录下来,以后再遇到类似的情况,就“自动”生病了,其实就是身体产生了条件反射。

  很多心身疾病就是这样产生的。女主陈树的成长历程很压抑,很痛苦,因此她也很拼很努力,从不敢放慢脚步,更不敢停。所以她的身体发出了警示,用接近毁灭的方式告诉她,“停一停吧”。

  虽然身体的物质世界和心理的精神世界差异很大,但对于一个人来说,这两个世界是可以共通的。很多免疫系统的疾病,是有心理原因的。当心理的免疫能力难以承受重压,就会转移到身体上。因为我们都知道,身体的痛比心理的痛容易忍耐得多。精神的折磨比断手断脚更会让人崩溃和毁灭。但是当身体的免疫系统也难以承受时,疾病就爆发了。既是心病,当然只有心药才医得。

  找到心病的缘由,才知道用什么药。

  黑暗的、光明的、强大的、弱小的、乐观的、悲观的、自私的、慷慨的……陈树的这些子人格轮番上阵,在她与癌症共存或者搏斗的过程中扮演了各种各样的角色,也让她充分认识到,自己为什么生病,而且是如此严重的“绝症”。

  陈树缺少的东西恰好也是她的妈妈缺少的,也是她的外婆缺少的。但是因为陈树妈妈外婆的行为方式不一样,所以她生病了,她为了妈妈“牺牲”了自己

  她以为妈妈不爱她,她以为自己死了是解脱,对妈妈来说也是,可以让妈妈做自己,对全家人都好,也能成全她的爱人和别人共度余生……书中也说,“和艰难地活着相比,死亡越来越像一个舒适的假期,一种仁慈的解脱。” 对于绝症患者和自杀者来说,可能都会觉得自己死了对所有人都好,也可能是达成他人的愿望,或者死亡这个结果是全家人“共谋”来的。

  但是陈树错了,她的妈妈很爱她,正因为爱,才用了不正确的方式待她,反而造成了深深的伤害。同样,妈妈也被外婆如此深深地伤害。哪个母亲会不爱自己的孩子呢?为什么重男轻女的女性受害者总会成为“加害者”,继续伤害自己亲爱的女儿呢?就是因为爱。她们认为,只有这样对待家里的女儿,女儿才能在家里生存下去,而不被卖掉或遗弃。这是一代代女性换来的血泪教训。

  养育方式会世代传递,好的会,坏的当然也会。陈树,妈妈,外婆都是受害者,妈妈和外婆也不知不觉成了加害者。但是她们也没有错,妈妈都爱自己的孩子,女人也曾经都是天真烂漫的女孩,就像贾宝玉说的:女孩儿未出嫁,是颗无价之宝珠;出了嫁,不知怎么就变出许多不好的毛病来,虽是颗珠子,却没有光彩宝色,是颗死珠了;再老了,更变得不是珠子,竟是鱼眼睛了。

  社会让女孩们变了,让女孩们为了生存下去不得不这样说话做事。女孩们痛苦,被宠爱的男孩们也一样痛苦,父母们也痛苦,所有人都要吞下苦果……

  陈树找到了缘由,知道了妈妈爱她,那么也无需折磨自己,病自然就好了。我想,那些自杀的孩子,出于种种原因,一定是觉得父母不爱自己,才用毁灭自己这种极端的方式完成对父母“最大的背叛”。就像哪吒那样,割肉还母剔骨还父,都还回去,至于爱与不爱都不重要了。在故事里,哪吒能重生,但是那些自杀的孩子,却再也回不来了。

  我们每个人都是一棵树,记得自己的根——我们的父母和父母的爱,然后尽力生长,向高处,向阳光,正如尼采所说:你要搞清楚自己人生的剧本,不是你父母的续集,不是你子女的前传,更不是你朋友的外篇。对待生命你不妨大胆冒险一点,因为最终你要失去它。生命中最难的阶段不是没有人懂你,而是你不懂你自己

网站历程| 网站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我们| 最新说说|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0-2022 八掌柜祝福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20000893号-5号

声明: 本站所有图片和文章来自互联网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本站为个人非盈利网站 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