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07-02 12:05:00八掌柜发布:www.bazhanggui.com有深度有涵养的生日句子人气:83我来评论
如何理解“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农民身份的提高,租佃制普及到全国”?希望能顺便道出我国古代封建土地经营方式的发展过程,拜托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地主剥削农民的基础:土地是封建社会主要的生产资料,地主阶级掌握了绝大部分的土地,农民没有或者只有少量的土地,农民为了生存,不得不租种地主的土地,把大部分的劳动成果作为地租交给地主,忍受地主的剥削。所以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地主剥削农民的基础。 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封建等级统治的基础:以封建土地所有制为基础,建立了自上而下的等级从属关系,封建等级制度与封建特权紧密相联,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地主阶级不仅依靠暴力进行统治,还利用封建迷信、封建道德等禁锢劳动人民的思想,以维护其统治备课是吧,看这个: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农耕经济 学习本单元,一是注意基本概念,二是掌握古代农业手工业商业和城市发展的基本线索,三是用辨证的方法理解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对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 重点知识:①古代农业的耕作方式、土地制度的演变;②冶金业、纺织业、陶瓷业等行业技术的发展情况;③古代商业与货币的发展情况;④重农抑商与闭关锁国政策的含义、影响;⑤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与发展情况。 难点问题:①学会从微观史实中抽象出古代中国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宏观上的发展特点。②理解重农抑商政策与闭关锁国政策含义。③理解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一、农业起源的四大特点: 由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发展产生了农业; 多元交汇,由多个中心向周边发展; 形成南稻北粟的原始农业种植结构; 以种植农业为主,原始家畜饲养业与种植业相结合。 二、从耒耜到曲辕犁 1.以耒耜为主要农具进行生产的时代 (1)原始农业的耕作方式是刀耕火种。这一时期的人们主要使用石斧、石铲、木耒、骨耜、石镰等简单的劳动工具。 (2)进入文明时代,耒、耜仍是人们进行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商周时期,青铜制品虽然广泛存在,但由于铜的产量小,比较贵重,制造农具的主要材料还是木、石、骨、蚌等 2.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的使用和牛耕 (1)春秋时期,人们掌握了冶炼铁的技术,铁农具逐渐代替了过去的石制、骨制等笨重易损的农具。这一变化大大提高了当时的农业生产效率。 (2)大约在战国中后期,牛力犁耕开始出现,但在西汉中期以前,牛耕情况并不普遍。 3.汉代农具的改新和农耕技术的发展 犁壁的安装: 汉代中期,人们发明了犁壁。犁壁在使用时,可以把土按一定方向翻倒,并能同时完成翻土、灭茬、开沟、起垄等工序。自此以后,牛耕得到广泛推广。 4.曲辕犁的发明 (1)曲辕犁的发明和结构特点: 曲辕犁将旧犁的直辕、长辕改为曲辕。犁架也变小,更加轻便灵活。曲辕犁还增设了犁评、犁媻、犁策,既便于调节翻耕深浅,起亩作垄,又节省劳力,提高耕作速度。 曲辕犁的发明,是继汉代犁耕发展之后农具改革的又一次突破。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 (2)曲辕犁与前代犁相比有三个优点: 一是曲辕和犁媻的出现,淘汰了犁衡(肩轭),不仅减轻了自身重量,而且克服了直辕犁“回转相妨”的缺点; 二是犁评、犁梢的出现,使得入土的深浅、起土的宽窄,更加随心所欲。 三是犁底修长,犁梢手控,使得耕作时平稳、深浅一致,利于水田使用。 5.古代灌溉工具的进步 古代灌溉工具的进步,也是推动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重要的灌溉工具主要有翻车、筒车等。 (1)翻车: 三国时期,马钧对东汉人毕岚创制的翻车(又称龙骨水车)加以改进,制成了更加完备实用的翻车。 (2)筒车: 唐宋时期,人们又发明了以水为动力的筒车和以畜力牵引的高转筒车,大大提高了灌溉效率。 古代生产工具的发展主要体现在: 材质的变化:石、骨、木——青铜——铁; 动力的变化:人力——畜力——自然力; 种类的变化:单一性——多样性; 三、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 1.大禹治水的传说 大禹治水的传说,反映了上古时代先民为战胜自然灾害、发展生产而兴修水利的艰苦历程。 2.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水利工程 (1)概况: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提高,推动了水利建设的发展。著名的芍陂、都江堰、郑国渠以及西汉的漕渠、白渠等水利工程陆续建成。 (2)都江堰: 变水害为水利,使川西平原成为千里沃野; 美化了环境,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拉动了四川地区的经济; 体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辛勤与智慧; 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具有较高的精神文化价值。 3.治理黄河和兴修水利 (1)治理黄河: 重要性:长期以来,黄河一直是中国农耕经济的命脉。黄河是否安澜,成为影响朝廷财政收入、人民生活和政治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 (2)地方特色的水利灌溉工程: 西域坎儿井 (源于西汉) 4.古代水利技术的研究 中国古人积累了丰富的农业技术经验,有着精湛的农学知识理论。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古代的农学著作总数约370多种,其中也包含了大量关于水利建设的内容。 四、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 (一)从刀耕火种到千耦其耘再到铁犁牛耕——耕作方式不断进步 1、原始农业的方式——刀耕火种。(时间:距今一万年左右;地位:世界三大农业起源中心之一;发展:七八千年前,我国农业进入“耜(sì)耕”或“石器锄耕”时代 2、商周时期——大规模简单协作。(出现少量青铜农具、懂得灌溉、除草培土、沤制绿肥、治虫灭害等技术) 3、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牛耕均在春秋出现;战国铁器牛耕扩大推广;此后铁犁牛耕成为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二)小农经济(自耕农经济) 产生条件: ①铁犁牛耕的普及,工具的改进 ,生产技术的提高。 ②私有土地的出现 特点: ①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分散性) ②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结合,男耕女织 ,自给自足,除盐铁外,一般不外求(封闭性) ③小农经济的狭小生产规模和简单的性别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落后性) ④自耕农是国家赋税要义的主要承担者,统治者的过分剥削压榨天灾战乱都容易导致破产(脆弱性) ⑤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和容易满足的社会心理状态。(保守性) 评价: (1)自耕农生活稳定,也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在封建社会形成和发展时期,基本上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有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2)小农经济的分散性、封闭性、保守性等弱点,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造成我国封建社会后期社会发展缓慢和封建社会长期延续,成为近代以来阻碍社会生产发展的主要因素。 五.精耕细作技术的成熟 概念:“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采用先进的技术措施,进行细致的土地耕作,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发展历程: (1)春秋战国和秦汉时期,一些农田开始实行精耕细作(适时耕种、改良土壤、重视肥料、保墒、灌溉,关注生产各个环节。) (2)魏晋南北朝时黄河流域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日臻成熟(轮作、间作、套作、复种、绿肥种植、); (3)隋唐时期南方水田的精耕细作技术逐步成熟(育秧移裁、曲辕犁); (4)宋元时期精耕细作技术进入全面成熟时期(北方出现畜力牵引的旱地中耕工具耧锄、江南水乡稻麦复种制的出现,标志我国精耕细作水平上升到新高度、农作物品种交流广泛,北方粟麦在江南大量种植、占城稻传播到江淮、棉花由福建广东推广到长江流域、南方江浙地区成为全国经济重心、) (5)明朝引进的玉米甘薯在清朝推广种植,粮食总产量大幅增加、形成专业经济生产区域、出现《农政全书》)。 六、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1、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2、农民占有少量的生产资料,精耕细作; 3、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第2课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一.土地制度的演变: 1.原始社会:土地氏族公社所有,集体耕种,平均消费。 2.奴隶社会:井田制 (1)内容: ①井田的土地名义上归国家所有,由周王将全国土地层层分封给各级贵族;②井田制中有“公田”“私田”之分;③“公田”实际上为贵族占有,“私田”是劳动者的份田,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 (2)发展过程: 开始实行于商,盛行于西周。瓦解于春秋,废除于战国。 (3)解体原因 生产力发展(铁器牛耕)是根本原因 战争频繁,井田劳动力减少,井田制趋于瓦解 春秋各国的税制改革促进解体(两个结果:法律上肯定私田,新制度新阶级关系) 3.封建社会:封建土地私有制 1)过程: 春秋形成:(公元前594年鲁国等进行税制改革,促使土地私有制形成) 战国确立:(秦国商鞅变法最彻底,废除井田制,法律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 发展时期:秦汉 隋唐、宋、元、明前期 衰落时期:明清时期,明朝后期封建土地制度成为农业发展桎梏 (“均田免粮”说明农民对封建土地制强烈不满) (2)三种形式: 君主私有土地、地主私有土地、自耕农私有土地。 二、均田制的实行 (1)原因: 是土地兼并严重影响了国家的赋税收入,引起社会动荡不安。为限制兼并,保护自耕农经济和增加政府收入而实行均田制。 (2)内容: 均田制开始实行于北魏,隋唐时期进一步发展完善。北魏均田令规定把政府掌握的无主荒地按性别年龄分配给农民,土地的主要部分只准使用,不准买卖等。授田农民必须向国家交纳租税,并承担徭役和兵役。 (3)均田制能否起到抑制兼并的作用?能否根本解决呢? 提示: 均田制下的主要土地只准使用,不准买卖,因此一定程度上起到抑制土地兼并的作用。但是均田制的前提是政府掌握大量无主荒地,并不触动占田的大地主利益;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兼并的继续,政府掌握的土地越来越少,均田制也无法实行,土地私有制继续发展。所以它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土地兼并问题。 三 租佃关系日趋普遍化 1 田庄制特点: 田庄多为聚族而居;庄园劳动者与田庄主形成强烈的人身依附关系;田庄经济具有极强的自给自足性质;田庄拥有私人武装 2 租佃制 (1)原因: 土地兼并造成了大量的大土地所有者和无地少地的农民,提供了租佃的基本条件; 农民的反抗斗争使人身依附关系减弱,有利于租佃关系的产生; 商品经济的发展,土地买卖的加剧,进一步导致了人口的流动; 生产力的发展是其根本原因。 (2)普遍化的过程: 战国时租佃关系已经产生,汉代已经比较普遍,但是农民与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很强,如东汉田庄的劳动者与田庄主就形成了强烈的人身依附关系;宋代,租佃经营已经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重要经营方式。农民租种地主的土地,双方通过契约形成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租佃制普及全国,成为农村经济中的主要形式。 (3)积极的影响: 契约纳租方式的确定,使佃农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减弱,身份提高,生产自主性也大大提高。农民可以选择雇主,在支配产品方面也有一定的发言权,甚至能与市场发生联系,取得实际利益,这就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而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4)东汉时期田庄中的劳动者对豪强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与明清时期佃农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有怎样的不同? 东汉时期: 豪强地主田庄内的劳动者大多数是投身于庄园以求庇护的外姓农民,他们与田庄主形成了强烈的人身依附关系。他们不但要从事繁重的生产劳动,而且还要承担军事义务,成为豪强的私人武装。 明清时期: 租佃经营成为农村经济中的主要形式。契约纳租方式的确定,使佃农的生产自**大为提高,对地主的依附关系相对减弱,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所提高。 第3课 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 一、 四大经济区的形成 1、四大经济区的分布: 山东、山西、江南、龙门碣石以北 2、四大经济区的划依据: 汉代经济分布的特点 3、四大经济区的特点: (1)特点:多样性和不平衡性(山东、山西是传统的农业区;江南开发较晚,也是典型的农耕经济;龙门碣石以北是传统的畜牧区或半农半牧区) (2)呈现这些特点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差异 二、中原人口的大量南迁 1、三次南迁高潮: 两晋之际、安史之乱后、靖康之乱时 2、原因 : 天灾人祸 3、影响: 给南方补充了劳动力;带去了先进的工具技术促进了江南的发展; 推动了经济中心的南移; 促进了南北民族文化的融合; 使人口的分布更加合理;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 三、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1、原因: 北人南迁劳动力特别是先进工具技术的传入;南方社会环境相对安定;自然条件优越;统治者的重视;各族人民的辛勤劳动 2、过程: 经过孙吴、东晋、南朝的开发,为我国经济中心的南移打下了基础: 中唐以后,南方逐渐超过北方,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南宋,南强于北的局面完全确立,经济重心完成南移 3、影响: 南方经济地位突出;文化重心的南移 4、经济重心转移的规律: 由北向南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和江南一带;由内地向沿海逐渐转移。 5、经济重心南移的特征: ①北方人民南迁,带去先进的技术和经验,体现了当时生产力的最高水平; ②南移趋势往往在国家分裂或封建割据、战乱时较为突出; ③政治中心的南移对经济重心的南移有一定的影响。 6、启示: 经济发展必须具备以下条件:政治稳定;抓住机遇充分利用先进技术;经济政策性之有效;具有良好的生态自然环境 第4课 农耕时代的手工业 一.金属冶炼术的进步 1.青铜冶炼技术 商代青铜铸造技术已比较成熟,数量多,种类齐备,使用广泛,技艺精湛。 2.钢铁冶炼技术 (1)产生:春秋时期开始冶铁和使用铁器,发明了冶炼生铁和块炼钢的技术。 (2)炼钢技术的演变:春秋时期是块炼钢,南北朝时期发明了更先进的灌钢法。 3.冶铁燃料的进步 (1)汉代开始用煤冶铁,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使用煤的国家; (2)北宋时,用煤冶铁已相当普遍; (3)南宋末年,我国开始使用焦炭冶铁,明朝流行开来。 二.衣被天下 1.丝织技术 中国是世界上首先发明丝织技术的国家 (1)相传上古时代的黄帝时期发明了养蚕缫丝。 (2)西周以后,丝织工艺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3)汉代丝绸远销欧洲,使中国获得了“丝国”的称号。 (4)唐代出现缂丝技艺,使丝织品更加具有艺术神韵。 2.棉纺织技术 (1)宋末元初以来,边疆地区种植的棉花迅速向内地传播。 (2)元代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捍、弹、纺、织”技术,并发明脚踏三锭纺车,推动了棉纺织业的发展。 (3)由于先进技术的推广,江苏的松江在元明时期迅速崛起,成为全国的棉纺织业中心。 (4)明代后期,棉布已取代丝、麻、毛,成为主要衣料。 三.从烧陶到制瓷 陶瓷技术主要包括制陶技术和制瓷技术的演进。 1.制陶技术的演变 陶器的发明是新石器时代手工业中最重要的成就。古代先民创造了彩陶、黑陶、白陶等陶器工艺。 2.制瓷技术的演变 (1)东汉晚期,人们已烧出了成熟的青瓷。 (2)南北朝时成功烧制出白瓷,是制瓷技术上的重大突破。 (3)隋唐时期,白瓷进入了成熟期,制瓷业成为一个独立的生产部门,瓷器成为人们不可缺少的日常生活用品。 (4)宋代,景德镇成为“瓷都”,全国出现了各具特色的地方瓷窑体系。 (5)元代,开始进入彩瓷生产时期,烧成了著名的青花和釉里红。 (6)明代,创造了斗彩和五彩瓷。 (7)清代,有了进一步发展,创造了粉彩和珐琅彩。 影响:由于陶瓷技术的进步,陶瓷从唐代起开始大量出口,取代丝绸成为中华文明的新象征。 四.官私手工业的消长 中国古代的手工业主要有私营和官营两种方式。到明代前期为止,官营手工业一直占据着古代手工业的主导地位。明中叶以后,私营手工业占据了主导地位。 1.官营手工业 (1)产生: 西周时期。 (2)特点: ①手工业由官府统一经营管理,工匠集中在官府设立的作坊内生产,原料由官府供给; ②职业世袭,依附关系强,后来由于商品经济和私营手工业的发展,官营手工业内部的生产关系不得不加以调整,出现了雇募工匠。 (3)地位: 到明代前期为止,官营手工业一直占据着古代手工业的主导地位。 (4)评价: ①官营手工业资金雄厚,规模经营,又为细密分工和协作创造了条件,而众多富有经验和技术的工匠一起工作,加之对产品质量的较高要求和严格管理,推动了古代手工业技艺的提高; ②但官营作坊原料由官府提供,产品由官府调拨,不计成本,不入市场,缺乏竞争,而且官营手工业采取强制劳动和超经济剥削手段,常常引起工匠激烈反抗,导致产品质量低劣,生产效益低下,弊端丛生 2.私营手工业 (1)兴起:春秋战国时期,私营工商业兴起。 (2)发展:春秋战国以后,私营手工业在曲折中发展;明代以后,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了主导地位。 (3)经营方式的变化: ①唐代以前,私营手工业生产主要以农民家庭副业和城镇家庭小作坊的形式进行; ②唐宋以来,私营手工业显著发展,农村家庭手工业的商品化程度大大加深,明朝中后期,手工作坊和手工工场日益增多,并从中孕育出了雇佣劳动关系,资本主义萌芽开始产生。 3、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比较 经营形态 管理方式 产品 流通方式 官营手工业 政府直接经营、集中、大作坊 武器军用品和官府贵族生活用品 不在市场流通 民营手工业 民间私人自主经营 民间消费的产品 在市场流通 家庭手工业 农户的副业 供自己消费和交纳赋税的产品 剩余部分出售 总结: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第一、部门不断增加、分工越来越细。 第二、技术不断进步、规模不断扩大。 第三、三种经营形态并存(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 第四、经济重心南移与手工业生产布局相应变化。 第五、古代手工业生产长期领先于世界,产品远销海外,广受赞誉。 第5课 农耕时代的商业和城市 (一).商业的发展 1.产生和初步发展 先秦时期是我国商业产生和初步发展时期。 (1)原始社会:原始社会末期,原始商业产生。 (2)商朝:商朝的商业活动发展水平较高,出现了最早的职业商人和货币。 (3)西周:实行“工商食官”政策。 (4)春秋战国:商业有了重大突破。 一是许多庶人冲破官府的束缚,经营商业,私商逐渐成为商人的主体;二是各国纷纷铸造货币,形式多样,种类繁多,黄金和白银也开始用为货币;三是著名都会形成。 2.发展和高峰 (1)隋唐: 商业繁荣表现为大都会的出现,如长安、洛阳、扬州;商业活动范围扩大,对外贸易发展,如西域商人、阿拉伯商人的活动频繁,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等。 原因: 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政治清明;开通了沟通南北的大运河,商业迅速繁荣。 (2)宋元: 商业发展又达到一个新的高峰。表现为宋代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集镇、夜市兴盛,元代广泛流通纸币。 原因: 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政府放宽了对商业的限制,加上水陆交通便利,海运、河运发达。 (3)明清时期: 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商业市镇兴起;货币经济占主导,白银成为主要流通的货币;大量农产品投入市场;农作物商品化;区域性商人集团形成,如徽商、晋商等。 原因: 明清时期,农业、手工业发达,租佃关系普及,人身依附关系相对松弛。 (二)城市的繁荣 1.城市发展的阶段特征 (1)从周至唐:坊市分置,商业活动受地域限制和时间限制;官府直接管理市场交易;城市的职能主要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商业贸易和市场的规模不大。 (2)宋代:坊市界限被拆除,打破了空间限制,一些乡村也可以贸易;打破了时间、经营范围的限制,如出现了夜市、晓市、鱼市等;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 2.城市发展概况 (1)汉唐时期:由于丝绸之路的开辟,推动了沿途城镇的兴起,敦煌、楼兰、于阗、莎车、龟兹、疏勒等就是代表。 (2)唐宋时期:由于海上“陶瓷之路“的兴起,海运的兴盛带动了我国沿海一大批城市的兴起,如泉州、明州、杭州、扬州、登州等。 (3)明清时期:由于商业活动的繁荣,涌现出一大批工商业市镇,城市的生产性、商业性增强,对政治中心的依赖性减弱。 (三)、中国古代商业有哪些特点 ①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相联,相辅相成。 ②受重农抑商政策制约,发展艰难而曲折。 ③国内贸易、边境贸易和对外贸易全面出现。 ④类似于银行的柜坊、类似于汇票的飞钱和纸币很早就出现。 ⑤阶段性特征明显,各个时期发展极不平衡,宋元时期空前繁荣。 第6课 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 一.农耕经济高度发展 明清时期的经济达到了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阶段,社会经济全面高涨。 1.农业的发达 农业技术世界领先,双季稻大面积扩种,玉米、蕃薯等高产作物引进并推广,棉花种植普遍等;耕地面积扩大,人口增长。 2.手工业的发达 私营手工业已经取代了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手工业技术也明显提高,《天工开物》涉及的约30种工农业生产技术,基本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3.商业的繁荣 明中叶以来,商品流通扩大,白银广泛使用,商业资本异常活跃;明中后期,在运河沿线、江南等地区一大批商业市镇兴起。 4.国力强盛 二.资本主义生产因素的萌芽 1.产生原因: 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2.产生时间、地点和部门: 明朝中后期,苏州的丝织业中最先出现,江西景德镇的制瓷业中也随后出现,另外采矿等部门也有出现。 3.特征: (1)为购买劳动力增殖利润而进行的商品生产和以自由雇佣为经营特点。 (2)大量雇工集中分工协作,社会化程度和劳动效率极高。 4.地位: 明清时期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发展缓慢,只是在局部发达地区的一些生产部门中稀疏出现,其力量远不足以分解封建生产方式,在全国范围内,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5、阻碍因素: (1)农民遭受残酷的封建剥削,极端贫困,无力购买手工业品。 (2)清朝统治者继续沿用“重农抑商”的政策,采取多种措施限制和打击工商业活动,妨碍了国内市场的扩大,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3)清政府实行“海禁政策”“闭关锁国”,严格限制对外贸易,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4)自然经济自给自足的封闭性和顽固性,造成国内市场狭小以及传统观念习俗的形 三、“重农抑商”政策 1. 概念: 是中国历史上主张重视农业而限制打击工商业的经济政策。商鞅变法首倡,为历代封建朝代推崇。 2.目的: ①直接:确保赋役的征派和地租的征收 ②根本:巩固封建统治。 3.表现: ①明清两代继承传统的专卖制度,独占专利,限制了民营商业范围。②对民营商业,不断加征商税③歧视商人,限制商人的社会地位④组建庞大的官营手工业,压制民营手工业的发展⑤采取征收重税,压价收购等手段压制民营手工业发展。 4.评价: ①积极作用:重视农业保护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②消极作用: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妨碍了国内市场的扩大,违背了历史潮流。 四、“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的推行 1.原因: ①防止敌对势力对政权的威胁②阻止外族入侵③受“天朝上国”思想的支配 2.表现: ①明代: A.民间贸易:明初实行“海禁”,禁止民间贸易;明中后期重开“海禁”允许民间贸易 B.官方贸易:官方贸易一直不断 ②清代: A.政策:闭关锁国 B、清初海外贸易陷入停顿,康熙晚期,禁止商人前往南洋贸易,乾隆开广州通商,特许“十三行”经营管理对外贸易 3.后果: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与世隔绝,落后于世界潮流 五、近代前夜的危机———中西实力对比的变化 (1)西方: 西方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后迅速发展,导致革命性的变化。西方主要国家进行了资产阶级革命,并开展了工业革命,相继完成了向工业国家的转变。它们开始倾销商品,掠夺原料,开辟市场,建立殖民地。 (2)中国: 中国清朝对外“闭关锁国”,对内“重农抑商”,厉行文化专制,阻碍新生因素的发展而不自知,从而日益走向了衰落。一、扼杀晚明思想启蒙运动,扼杀资本主义萌芽。强化落后而僵化的封建专制制度。 明代中叶以后长江中下游出现的资本主义萌芽,标志着儒家文明内部,工商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江南一带到处是资本主义萌芽。各国历史上封建国家都有权对工商业攫取过多的利润加以剥夺。明王朝所为只是巧立名目,加大征税比率。没有出现汉武帝时期命令商人拿出一半家产以佐官府导致“商贾中家以上大率破”。但是明代工商业者已经成为相当强大的社会力量,对于这种加税也不能忍受。出现大规模反对矿监,税使的民变运动不断发生。大规模的几十次,一般规模的几百次。(《儒家文明》)“民变”不同于农民起义,有这类斗争,“平等”、“自由”、“实业兴国”、“保护贸易”等思想就会传播,资产阶级改良和革命就可能发生。 有人说明代没有类似西欧的实现资本主义条件,那么我们要问了,各国都有自己的现代化道路,中国的确没有英国等最先实现的资本主义国家的特点,难道就不能自己探索一条现代化道路吗?比如农奴制的俄罗斯,比如封建色彩浓厚的德国、日本。再比如现代中国是没有经过发达资本主义阶段而直接走向了社会主义。同是深受儒学影响的华人就曾在南洋建立了“兰芳共和国”,前后存在了100多年。 关键是思想解放,对外交流,有交流就能进步。 英国有议会,而当时的中国民间纷纷结社,民间议政的风气很盛。特别是有先进的思想政治组织“复社”。 而在满清,闭关锁国,严禁结社。 大清律规定:“凡三十人聚会,一律处斩”。好了,一切非政府组织全部取缔了。 明末封建专制制度正在走向解体和衰亡,特别是宋明理学暴露出扼**性的弊端和生机勃勃的市民文化形成激烈冲突。有识之士在各方面都发现了封建制度的弊病,正在探索一条新的道路。新思想,新观念不断涌现,西方的先进优秀的文化科技正在引进,正如同西方社会经历的文艺复兴前夜。明末清初正是思想界启蒙的时代,明代的大思想家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都看到了封建社会的弊病特别是宋明理学的危害,在他们的著作中人本主义,民主主义的光芒在闪耀。黄宗羲的《原君》批判君主专制,打响了近代民主思想的第一炮,明末思想界对整个封建意识形态从哲学到伦理,从治国到治学都开始反思和批判。戏曲小说都以市民喜好为标准,反映了市民意识的觉醒,这是对封建礼教压抑人性的反叛。西方的天主教在南方广为传播,特别受到明末先进士大夫的欢迎,他们试图将西方传来的宗教和儒学结合,洋教中国化。东林党人和天主教徒密切结合,涌现出大批杰出人物。比如徐光启、李之藻、瞿式耜等都是天主教徒,象王徵、孙元化、李天经、张焘、瞿式耜、陈于阶等形成一个“西学集团”。 南明天主教也在宫中传播,后妃们普遍信仰天主教,这必将影响到最高统治集团。西方宗教宣传的人人平等思想有利于人本主义,民主思想的传播,也有利于科技引进、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乃至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但是满清入关使得思想界断送了儒学和西方基督教文明相结合产生新型文化的最后机会。 有人说明朝已经腐朽了,从整体看是的,但是从局部看就未必,统治阶级和封建官僚是腐朽的,而民间则是生气勃勃。富庶的江南地区正是新兴力量萌芽,成长,壮大的地区。正如同抗战时期,国民党是腐朽的,领导全民抗战是不利的,但是共**g党就是新生革命的力量,能够领导中国人民抗战。只是南明的新生力量还没有强大到具有独立领导全民抗战的能力。正如同法国大革命的前夜,封建王朝腐败吗?社会矛盾激烈吗?这正是国家民族最虚弱涣散的时候,是希望再来一次蛮族入侵,还是来一次资产阶级大革命呢?在19世纪日本只用短短三十多年的西化--“明治维新”运动,就一跃成为世界列强,我们有什么理由怀疑早200年的明末思想启蒙和解放运动不能带来更好的局面。 但是满清用铁血摧残使得社会生产力大幅度倒退。物质文化大规模毁灭,之后大兴文字狱,理学成了碰不得的理教。空前强化了这种腐朽没落的封建意识和制度,如同西方蛮族入侵后的欧洲中世纪一样把中国带入了黑暗。 二、生产力相对停滞,军事装备、科学技术大幅度倒退。 现在某些人极力鼓吹的康雍乾之世,其实大多是对明末的恢复性增长。满清收支在嘉道以前相当长的时期基本是不变的,地丁 3000万,耗羡460万,以及其他共计4800万两白银,根据《清朝文献通考》田赋所载,顺治十六年(1659)中国耕地总数是五百四十九万顷,康熙二十四年增长到六百八十三万,乾隆十八年增到七百零八万。到乾隆三十一年(1766)到七百四十一万,而明末崇祯时就有田七百八十三万(翦伯赞),数字刚接近明末土地数字。可见康雍乾生产恢复是缓慢的,过了一百年才到了明末的生产规模。清朝最高的是嘉庆十七年为七百九十一万,仅仅超过明崇祯时期七、八万顷,以后就下降了,道光十三年是七百三十七万。封建经济在停滞中(范文澜 中国通史简编767页)。 生产总水平不提高,那么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大量的人口呢,原因在于明末徐光启等人大力引进提倡种植番薯等,这种作物产量巨大。明末还在农业上引进了三季稻和玉米等作物,提高了粮食产量。这些农业作物的推广,从此中国土地能养活更多的人口。 明末传教士利玛窦说这里物质生产极大丰富,无所不有,糖比欧洲白,布比欧洲精美...人们衣饰华美,风度翩翩,百姓精神愉快,彬彬有礼,谈吐文雅。(《利玛窦中国札记》第十章)。而乾隆时来访的英国特使马戛尔尼则说“遍地都是惊人的贫困“,“很多人没有衣服穿“,“象叫花子一样破破烂烂的军队”。 大家都知道宋朝工商业极为发达,而明朝则有进一步发展,铁产量为北宋的两倍半,永乐年间的铁产量高达9700吨,到了17世纪当时欧洲产铁量最多的俄罗斯才2400吨。但是到了清,政府严禁采矿,冶金业从此衰落。明代棉布取代麻布成为纺织品的主*产品。无论是铁,造船,建筑等重工业,还是丝绸,棉布,瓷器等轻工业,在世界都是遥遥领先,工业产量占全世界的2/3以上,农业产量在全世界的比例还要高得多,而康乾盛世虽然人口数倍于明朝,然而铁和布匹这两项指标性的工业产品总产量却始终未能恢复到明末的水平.到1840年康乾盛世结束不久,中国工业产量仅为全世界的6%.无论是总产量还是在全世界的比例,都不及200年前的明末. 明末的对外贸易量是惊人的,美国的弗兰克,他在《白银资本》一书里,凭籍已有的各种研究成果,估计16世纪中期到17世纪中期(即明中期到明末)的百年间,由欧亚贸易流入中国的白银在七千到一万吨左右,约占当时世界白银总产量的1/3。一万吨白银,相当于当时中国的三亿二千万两白银。不是欧洲而是中国占据了世界经济中心的地位。而清朝由于闭关锁国在**战争前的对外贸易远远低于明代。 明朝的知识分子心胸是开放的,海上军事力量很强大,对先进技术的掌握和引进一直抱着欢迎和学习的态度,“明代海军在历史上可能比任何亚洲国家都出色,甚至同时代的任何欧洲国家,以致所有欧洲国家联合起来,可以说都无法与明代海军匹敌.”--李约瑟.明代的火器装备已经很先进了,明末军营营一级编制里除了1000人为骑射外,其余都是火器手。每一营(5000人)用霹雳炮3600杆,大连珠炮200杆,手把铳400杆,盏口160位。这是何等现代化的装备啊。随着明王朝的彻底灭亡,经过康雍乾三世之后。先进的火器武装技术被满清埋葬了,到**战争时,手持大刀长矛的清兵对火器已经陌生了。 西方国家与日本求新,求变,对新生事物的渴求,与满清保守,不思变革,对新生事物的冷漠形成了鲜明的对照,种下了中国沦落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几近亡国灭种的祸根。 三、从晚明的对外开放、交流、引进到满清的闭关锁国,对外交流终止。 明比清有多得多的大科学家,明末科学家对中国古代科技成就进行了历史性的总结。自16世纪中叶至17世纪中叶这一百年,在我国科学技术史上,是个群星灿烂的时期,各种科技成果异彩纷呈,是中国古代所有的科学技术的总结并达到了空前的高峰。同时出现方以智、李时珍、徐光启、徐霞客、宋应星五位科学巨人以及朱载堉、李之藻,王征等众多科学家。这在中国历史上是十分罕见的。正说明了明末思想界、文化界、生产力的勃勃生机。非但如此,明末士大夫对西方科学是非常欢迎的。大科学家徐光启受教于天主教传教士利玛窦。翻译了《几何原本》.一个是亚利士多德的《逻辑学》,一个是《几何原本》,这就是西方科学的基础,是理解科学范式的根本。没有这些,知识只能是个人经验,人们建立不了科学最基本的概念。知识和经验就无法传播。除《几何原本》之外,数学方面还有《乾坤体义》,物理学《奇器图说》、《远镜说》,地理学《万国舆图》,哲学《西学凡》,逻辑学《名理探》,明末知识分子对西方科学和哲学正系统地引进,西方传教士金尼阁从欧洲带来七千部书,教皇也捐献了500多。 有大量数学和天文学、科学等内容。其中不少被翻译成中文。其文化、科技的引进深度、广度不亚于清末,而朝廷、官吏和知识分子却比晚清积极得多,受干扰也少得多。崇祯十二年,天主教传教士毕方济直接向崇祯皇帝上奏富国强兵四大策,一、改历法,二、辨矿脉,三、通西商,四、购西铳。崇祯皇帝先后准奏。可惜明亡得太早,没有起到作用。 德国大思想家莱布尼茨在《中国近事》序言说:“中国这一文明古国与欧洲难分轩轾,双方处于对等的较量中”在思考的缜密和理性的思辨,欧洲显然略胜一筹,即使在数学和战争科学上,中国也低于欧洲的水平。然而在实践哲学方面,既在生活与人类实际方面的伦理以及治国学说,欧洲实在是相形见绌。” 李约瑟说:“由于历史的巧合,近代科学在欧洲崛起与耶稣会传教团在中国的活动大体同时,因而近代科学几乎马上与中国传统科学相接触”。“明代的传统数学、天文学由于西学的到来而复兴。到1644年中国的和欧洲的数学、天文学和物理学已经没有显著的差异,它们完全融合,浑然一体了”。(见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和《梁启超论清学史》)。 清初的大屠杀以及后来的文字狱和闭关锁国彻底中断了这一进程。中国的知识分子从此失去活力和交流。战战兢兢从事考据。从此远离科学,科学家绝迹了。大批科技成果和科技著作失传,被翻译成英国,俄国,德国,日本多种文字,在世界科技史占一席之地的《天工开物》在中国绝迹,明末传教士带来的大批西方科技文化著作再难面世。 康熙前期也有传教士,但是他们所起的作用和明代大为不同,明代传教士输入宗教和科学,科学书籍并不比宗教少,因为明代人需要科学知识。只谈宗教不能得到士大夫的尊信,而清代传教士极少谈到科学(只讲些天文历法),这是因为汉人在满人高压下,在禁海闭关政策影响下,不敢接近西洋人,传教士失去士大夫的支持,宗教也就遭到满族统治者的压迫,不能象明末那样顺利发展。(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653页) 《几何原本》再受知识界重视是到了清末,李善兰再次翻译了《几何原本》并完成后九章的翻译。而徐翻译的《几何原本》却传到了日本,对日本近代科技发展影响很大。试想如果在明末上层知识分子推动下,以其敏锐和威望,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就能早200年实现。中国人会以和平健康的心态引进这些先进科学技术、先进理论乃至民主制度。中国绝不会在近代因为“技不如人”而在反侵略战争中屡战屡败,在近代沦落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境地。 满清入关其恶果还意味着古代中国文化和现代中国文化出现断层,国学从此中断了。 过去的学生成了别人的学生,自己的老师,无论从文化还是武力中国都败给了洋人,自古以来中国人还从没有这样自卑和不自信过,所谓民族力量,底里便是一种文化力量。这种文化上的不自信,其恶果之一就是“不抵抗主义”、对外妥协投降泛滥,“降官如潮,降将如毛”,中国真正到了亡国灭种的边缘。 据鼓吹满清的阎崇年讲清朝因为保守和自大先后失去八次对外交流,睁眼看世界的机会。问题还不仅仅如此,从顺治、康熙开始的禁海令、迁界令到驱赶外国传教士同样都是闭关锁国的举措。康熙四十六年禁止各地天主教传教,教士退回澳门,外人不得留驻内地。 满清规定:“州县官失察西洋人过境,但并未逗留,降一级留任,府官罚俸六个月”,一个地方发现洋人,全省官员都受处分。 满清对于限制洋商也有一套办法,规定澳门洋人船不许超过25只,出海不得带中国人,出海还不许带除做饭以外的铁锅等等。满清是害怕外国人和中国人接触助长他们对满清统治民族压迫的不满,所以对于洋人是严格限制行动和居留的(中国通史简编781页) 。 马克思指出:推动这个王朝实行这种政策(闭关锁国)的更主要原因是它害怕外国人会支持很多的中国人在十七世纪的大约前半个世纪里即在中国被鞑靼人征服以后所怀抱的不满情绪。由于这种原因,外国人才被禁止同中国人有任何来往。(马恩全集第九卷115页)如此还有中外文化、科技、商品交流吗? 世界在飞速发展而中国却在原地踏步。甚至到了清末,连撮尔小国日本都能变法维新打败满清,而满清却一次次的丧失了维新图强的勇气和机遇。从清初一直到清末,满清贵族集团始终顽固不化,冥顽不灵,一次次的拒绝开放,马克思当年评价中国说:一个人口占世界三分之一的幅员辽阔的帝国,不顾时势,仍然安于现状,由于被强力排斥在世界体系之外而孤立无依,因此,极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来欺骗自己,这样一个帝国,最终要在一场殊死搏斗中死去。 四、中华民族由先进、文明的民族堕落为落后、愚昧、半开化的民族,中国沦为名副其实的“衰世” 清末“东亚病夫”的恶名传遍世界。全世界都在嘲笑中国人丑陋的辫子,被笑骂作“猪尾巴”,中国人被看成野蛮人。中国人何罪?要蒙受着历史和现实的双重羞辱! 满清搞文字狱之类的愚民,弱民统治,后果是严重的, 以下以农民起义为例说明其恶果。 我们看到历来先进开放的封建国家,利用宗教迷信发动农民起义是少之又少,比如唐、宋、明。明末虽然剥削沉重,但是明代人并不愚昧,起义虽然规模大,持续时间长但是没有利用宗教迷信搞农民起义,因为这根本就没有社会基础。而满清就不同,残酷的民族压迫和铁血统治。中国人从一生下就被迫拖上一根辫子。从精神上阉割掉了斗争精神。文网密布,空气是窒息的,愚民是空前的。人们普遍愚昧、麻木、懦弱。要反抗只能用宗教迷信这类**来刺激中国人麻木的神经。从清中后期起所有的农民起义和农民运动都带由宗教和极端迷信的特点。白莲教、天理教、回民起义、太平天国、义和团莫不如此。 民既如此,官又如何? 作为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林则徐,他是怎样看世界的呢?道光20年8月初4,林则徐给道光皇帝上了一道奏折。奏折写道:“彼之所至,只在炮利船坚,一至岸上,则该夷无他技,且其浑身裹缠,腰腿僵硬,一仆能复起,不独一兵可刃数敌,即乡勇平民竟足以制其死命,况夷人异言异服,眼鼻毛发皆与华人迥殊,吾民齐心协力,歼除非种,断不至于误杀。”连这个清末站在我们民族最前沿的人都闹如此笑话,其他人可想而知。 这一点也不奇怪, **战争前,龚自珍就在《古史钩沈论》中说:“昔者霸天下之氏,……,未尝不仇天下之士,去人之廉,以快号令,去人之耻,以嵩高其身,一人为刚,万夫为柔,以大便其有力强武。”,“积百年之力,以震荡摧锄天下之廉耻,既夷,一旦责有气之臣,不亦暮乎!”,哪里还有有气之臣呢?都被训练成奴才了。愚民弱民统治的结果是满清自己也被愚弄了,“左无才相,右无才史,阃无才将,庠序无才士,陇无才民,廛无才商,衢巷无才偷,市无才驵,薮泽无才盗”。以如此愚昧、昏昏噩噩的满清政权如何能抵御得了帝国主义的入侵呢?龚自珍认为这是典型的“衰世”。 再来看看外来的旁观者英国特使马戛尔尼们眼中“康乾盛世”是怎么回事,满清“不过是一个泥足巨人,只要轻轻一抵就可以把他打倒在地”。马戛尔尼在出使日记中说:中国“自从北方或满洲鞑靼征服以来,至少在过去150年里,没有改善,没有前进,或者更确切地说反而倒退了;当我们每天都在艺术和科学领域前进时,他们实际上正在变成半野蛮人”。“中华帝国只是一艘破败、疯狂的战船。如果说已在过去的150年间依旧能够航行,以一种貌似强大的外表威慑邻国,那是因为侥幸出了几位能干的船长。一旦碰到一个无能之辈掌舵,一切将分崩离析,朝不保夕。即使不会马上沉没,也是像残骸一样随流东西,最终在海岸上撞得粉碎,而且永远不可能在旧船体上修复”。 “发明火药的民族竟一见放空炮就吓得魂不附体,令人不可置否”。中国人生活“在最为卑鄙的暴政之下,生活在怕挨竹板的恐惧之中”。中国社会关系建立在一种愚蠢的形式主义基础上,所以人们“胆怯、肮脏并残酷”。 在天朝皇帝和文人们的盛世颂歌震天响的时候,他却认为满清是衰败之世,没落之世,毫不留情地指出:“最终它将重新堕落到野蛮和贫困的状态”!被当成野蛮民族的另一项恶果是:中国人被野蛮人屠杀得不到世界同情,被“文明人”屠杀还是得不到世界同情。 五、满清采用“帝国式”统治,民族压迫深重,在某些方面是封建制向奴隶制的倒退。 满清为了强化其统治,野蛮推行“剃发令”、“逃人法”,实行残酷的民族压迫,杀尽了中国人的尊严,满清在各地都留下了血腥的屠城记录,甚至实行过种族灭绝,发生大规模屠城和大屠杀的省份先后有辽宁、山东、山西、河南、江苏、安徽、江西、湖南、广东、四川、福建、新疆,满清把中国几乎所有省分都屠戮一遍。其残酷程度不亚于蒙元。满清如此残酷屠杀,从努尔哈赤屠杀辽东汉人到康熙平定三藩,屠杀政策历时将近一个世纪,空前绝后。按过去和现在的标准都是反人类罪。有什么罪行可比这种罪恶更大,有什么功劳可以抵消这样的暴行。 英国使节马戛尔尼等人记录下这段话:“满清初期,他们表现得非常凶残。建国后的最初几年,整批整批的百姓遭到屠杀。强迫留辫子引起了骚乱,结果都被镇压在血泊之中。都是老爷的种族坐稳了江山,对一个奴隶的民族实行统治,种族隔离是全面的,严禁不同种族间通婚,北京的整个北城都没有汉人,专供满人居住。宫内女眷(包括奴婢在内)无论如何只要清一色的满人,要防止一切种族混杂的情况。而宫内太监又毫不例外地全是汉人。这多有象征意义呀!让鞑靼人繁殖,让汉人绝种。这就绝对保证了没有任何不纯的混杂。” 英人军官F·A·Lindley的《太平天国革命亲历记》中写道:“为了彻底消灭爱国情绪,满洲人强迫被征服的中国人剃去他们从古以来就作为珍爱装饰的长发,强迫他们垂辨,并采用鞑靼服装,违者处死。据说,宁死不肯忍受这种民族屈辱的人有千千万万。变更民族装束在一切征服手段中是最明显最能压制人的;这无疑是粉碎中国人民精神的有效方法。凡不肯忍受的就失去了头颅。” “在清王朝的进展和维持时期,惨道屠戮的牺牲者之多,是欧洲人从来所不能思议的,虽然根据清人入侵以来不断发生的人民反叛和对人民所施行的屠杀的确凿记载来判断,这些被毁灭的生命是从亚历山大到成吉思汗以来历罕见的。满洲人的野蛮统治是史无前例的;他们的残暴的酷刑,尤其施于反叛者的酷刑,以及他们所制定的刑律,都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污点。” …… “中国人在满洲人入侵之前是富足的。优裕阶级的住屋舒适而坚固。现在中国人已没有多少显著的财产,稍露财产迹象就成为政府官吏的勒索对象.从鞑靼人进入中国那天起,中国就不断地衰落下去,现在人民可以比作匍匐地上的牛马,有一天算一天地活着,最堕落的迷信使他们的智慧变得迟钝愚昧。……” 满清入关并不代表少数民族利益,在满清二百多年的统治下,少数民族同样生活在空前黑暗中,满清对于准格尔部族的斩尽杀绝都是历史罕见的种族灭绝行为,对回族的种族歧视,对西南苗民屠杀都是空前的。就连视为“亲兄弟”的蒙古族,也用羁縻政策进行削弱。据《冯玉祥回忆录》记载:“蒙古本有一千二百万人。在满清长期统治之后,今已减少至五十万人。满清利用喇嘛教以统治蒙古人民,凡有兄弟八人者,七人须当喇嘛;兄弟五人者,四人须当喇嘛;仅有一人可为娶妻生子的平民。……女子没有充当喇嘛的福气,但又难找得相当的配偶,于是都做了内地人泄欲的对象。事实上形成一个**的社会。同时男女卫生都不讲究,染上淋病、梅毒以后,惟有听其自然。……若任其继续存在,马上就会有灭绝种族的危险!” 满清入关后除了非常沉重的民族压迫外,还带来了奴隶制的残余,满清旗人还跑马圈地,把战争中掠夺的人民和被圈地农民强制为奴。在清代,旗人犯罪罪减一等,汉人犯罪如果判三年,旗人只要枷号四十天就能释放。 如果农民因为各种原因投充为奴后,“一家老少尽为奴,八旗地主可以任意奴役而不给任何代价,甚至连农民的妻女也可以任意奸淫霸占,显然这些投充八旗地主的农民和地主的关系是奴主关系”(《翦伯赞历史论文集》256页)。据《东华录》、《十朝圣训》记载,八旗贵族还时常在京城内劫掠霸占民女,攘夺汉人土地房舍,蹂躏汉人坟墓,鞭打汉人长官,种种暴行层见叠出,习以为常。 由此可见,满清265年是对先进生产力的最大破坏和阻碍,是对先进文化发展的最大毁灭。满清入关后的大屠杀是对中国人的犯罪,满清统治是对中国人的奴役。满清值得称颂吗? 六、满清中后期繁衍出一代历史上最腐朽、颓废、无能的一群贵族,这就是有名的“八旗子弟”。 在政治上八旗子弟以“保大清不保中国”心态,把自己的利益始终放在中国利益的对立面上,先后八次反侵略战争没有一次坚决斗争到底的,总是以投降妥协为终结,这是造成一次次丧权辱国的根本原因.也是中国闭关锁国、近代落后,几次改革失败的主要原因. 七、由上述分析我们再从资本主义萌芽状态看宋、元、明、清 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生从来就是三者共同作用的结果,分别是生产力发展带来的新型资本主义的经济萌芽、资本主义性质的意识形态以及代表资本主义的政治利益集团。元和宋那是没法比的,评论元代就没人提出什么资本主义萌芽,清和明比呢?就拿1840年前没有遭遇帝国主义入侵前的清和明万历年比较,新型资本主义经济萌芽这点暂时承认明清基本等同。可是意识形态呢?一个是文字狱结束后的鸦雀无声、万马齐喑,闭关锁国。一个是思想活跃,到处结社、出现了东林党、以及后来的复社,民间结社议政很盛,是一个批判宋明理学大思想家迭出的时代,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接受西方科技和文明。代表市民文化的作品层出不穷。 再看资本主义性质的新型政治力量,一个是死气沉沉,没有结社、集 会,没有进步阶级利益集团。一个是代表资本主义的市民利益集团手工业者和明朝封建制度开始激烈斗争了,在苏州和湖北就有工人爆发了**和暴动,牺牲者还赢得知识分子的赞扬。张溥写的《五人墓碑记》就是对此记载和歌颂。 如果满清王朝正常发展,没有遭遇帝国主义入侵,按满清这种社会状态能否发展到明末资本主义萌芽程度也大可怀疑。清代的劣势还在于有代表最封建、最落后、最保守的八旗贵族集团,这个集团对任何改革都是坚决的阻碍,八旗子弟不经产、不经商也瞧不起工商业者同民族资产阶级势同水火。是中国发展资本主义最顽固强大的阻碍力量。 如果按王朝兴亡规律,二百年左右就会出现农民起义,王朝颠覆。对比明末农民起义和太平天国和义和团运动,哪一个更开明更先进呢?满清残酷统治下,人民麻木愚昧,粗浅的愚教流行,太平天国即便成功,那种不合时代、社会的宗教思想也很难促使社会发展进步,需要彻底改造。义和团更不用说了,对现代文明抱着敌视的态度。 可见蛮族入侵乃至统一对于先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破坏作用,历经多年都无法恢复。这不是倒退吗?举个例子,原来张三家有两亩地,他一个人轻松打理,后来他有钱了,地大了,一个人弄不过来,只好雇人,当时这种租赁也流行(商品经济发达,出钱买劳力),农民靠这个挣钱(佃户).但农民也有自由,不能压迫了(地位高了),所以顾主们也得适当竞价.于是普及太晚了 不想写。。 自秦朝经汉唐至明清(公元前221年——公元1840年)的两千余年间,中国古代国家的特征?多选题1皇帝“家天下”制度 2中央集权制度 3官僚制度 4多民族共存rnA 1234 B 12 C 123 D 124A自秦朝历汉唐至明清的两千年间,中国古代国家的主要特征是?1皇帝x27家天下x27制度 rn2中央集权制度 rn3官僚制度 rn4x27多民族x27与x27大一统x27 rnrn多项选择!!1234之所以不选是因为中间不少朝代并没有大一统ABCD12 自汉唐至明清,中国领跑人类文明长达1000多年,为什么自明清以后东西方却产生了?自汉唐至明清,中国领跑人类文明长达1000多年,为什么自明清以后东西方却产生了巨大的落差,到近代却落得被动挨打的境地?进入封建皇权社会就停滞不前了,开启了无限循环模式,这个距离是在朝代循环中逐渐缩小直至被反超,这个不能全甩锅明清,有一种说法是唐朝封建社会已经到顶峰,那么到宋朝就是冲破封建皇权进入民主的最佳时期,但权利尤其是至高无上的皇权,谁愿意放手,特别我们有着长期大一统有着长期皇权绝对权威的历史,进入封建皇权社会就停滞不前了,开启了无限循环模式,这个距离是在朝代循环中逐渐缩小直至被反超,这个不能全甩锅明清,有一种说法是唐朝封建社会已经到顶峰,那么到宋朝就是冲破封建皇权进入民主的最佳时期,但权利尤其是至高无上的皇权,谁愿意放手,特别我们有着长期大一统有着长期皇权绝对权威的历史,进入了明朝中业欧州进入了工业革命时期,科学技术促渐发展起来,把封建帝国的中国落在后面,造成清朝后期帝国主义国家欺负中国。进入封建皇权社会就停滞不前了,开启了无限循环模式,这个距离是在朝代循环中逐渐缩小直至被反超,这个不能全甩锅明清,有一种说法是唐朝封建社会已经到顶峰,那么到宋朝就是冲破封建皇权进入民主的最佳时期,但权利尤其是至高无上的皇权,谁愿意放手,特别我们有着长期大一统有着长期皇权绝对权威的历史,进入了明朝中业欧州进入了工业革命时期,科学技术促渐发展起来,把封建帝国的中国落在后面,造成清朝后期帝国主义国家欺负中国。 |
上一篇:好难过的废
下一篇:以底线为题的记叙文怎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