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掌柜祝福语:生日祝福语-生日快乐祝福语-生日文案祝自己-2025最火生日短句-生日短句8个字暖心

网站历程| 网站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我们| 最新说说| 网站地图

搜索
情感故事分类 情感故事 哲理故事 童话故事 灵异故事 成语故事 寓言故事

《《乘法分配律》数学教案(优秀16篇)》

日期:2025-01-17 14:25:14八掌柜发布:www.bazhanggui.com生日礼物人气:0我来评论

导读:《乘法分配律》数学教案(优秀16篇)相关内容: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

课堂小结 1

③28×42×29

今天学习了乘法分配律,知道了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等于两个数分

别与一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

练习十四第2题

《乘法分配律》优秀公开课教案 2

教学目的:

1 、使学生理解掌握乘法分配律的意义,概括出这个定律。

2、培养学生观察、抽象概括以及口头表达的能力。

3、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并渗透通过现象看本质和变中不变的思想

教学重点:

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并归纳出定律

教学难点:

抓住等号左右两边算式的特征和联系,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

教具准备:

实物投影仪、学具卡,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设疑引入

1、口算

A B

(2+8)5 25+85

(2+10)3 23+103

(9+11)6 96+116

(12+18)5 125+125

(出现第四组口算题时,后一道先不出示,让学生猜一猜可能是怎样的口算题。学生猜后再公布答案。)

教师提出疑问:你们真厉害,一下子就猜对了。这里面有什么秘密吗?

2、我们观察这两组口算题的结果怎样?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等号左右的算式一样吗?

3、教师设疑:为什么上面算式不同而结果相等呢?结果相等的两个算式有什么联系?刚才你们有是根据什么秘密猜出了最后一道口算的?这节课我们一起研究这个问题。

二、指导探索:

1、(小黑板出示长方形图)书P55的第3题:

学校要在这块长方形草地周围植树,你能算出这块草地的周长吗?

(1)学生动手,独立计算周长。

(2)汇报解答思路:(选代表回答)交流时要讲清每一步计算的意义。

教师板书算式:(64+26)2 642+262

(3)观察两个算式计算结果怎样?可用什么符号连接?并引导学生读一读这个算式。655+455=(65+45)5

2、统计本班的男女生人数,写在小黑板上。

现在要求每人栽3棵树,那我们班一共能栽多少棵树?

(1)学生动手,独立计算棵树。

(2)汇报解答思路:(选代表回答)交流时要讲清每一步计算的意义。

教师板书算式:

(3)观察两个算式计算结果怎样?可用什么符号连接?并引导学生读一读这个算式。

三、尝试讨论:

1、从上课到现在,我们一共写了6组算式,他们结果相同,可是算式不一样,我们来找找看,这些算式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仔细观察这些算式等号的左边都是一些怎样的算式?(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即时小结两个加数的和乘一个数并板书)

仔细观察等号的右边,这些算式又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它和左边的算式有什么联系?(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及时小结两个加数分别乘第三个数,再把积相加并板书)

2、验证发现:

(1)是不是所有像这样写的两个算式就有这样的规律呢?你能照样子写出几个这样的算式并验证一下吗?

在写之前,先想一想,你写了2个算式准备如何验证?(引导学生用计算的方法验证)

(2)学生尝试写算式。验证然后汇报交流。

(3)汇报讨论结果:

教师板书学生的算式,并问学生是如何验证的?

(4)观察这些算式,等号左边有什么共同点?右边呢?等号左右两边有什么联系?

(5)小结:等号左边的算式都是两个加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的积,等号右边的算式都是这两个加数分别与一个数相乘,再把所得的积相加。等号左边算式中的两个加数,就是等号右边算式中两个不同的乘数;等号左边算式中的一个乘数,就是等号右边算式中两个相同的乘数。

3、总结乘法分配律: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可以把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结果不变。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乘法分配律(板书课题)。

你能用你喜欢的方式表示这个规律吗?

学生自编公式,集体汇报介绍自己写的公式。

四、反馈调节:

1、你能用今天学的知识解释刚才你怎么猜出第四道口算题的?

2、现在我们把书翻到P55第1题,这些等式不完整,你能把它们补充完整吗?

先请学生读题目要求

(42+35)2=42 +35

2712+4312=(27+)

1526+1514=()

72(30+6)=

学生自己思考,填写,校对时请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思考的,填写的依据是什么?

2、书P55的第二题:在作业纸上呈现。

先请学生读题目要求,再独立完成,校对时说说自己是怎么判断的?

(64+36)8 648+368

(28+32)7 287+32

1539+4539(15+45)39

4050+5090 40(50+90)

74(20+1)7420+74

25(17+3)2517+253

再请学生在四组得数相等的算式中各选做一题,比比谁算得快。

学生选题计算。

交流都是选得什么题目?为什么选它们?(因为计算简便)

运用乘法分配律还可以使计算简便,该怎样简算,这是我们下节课学习的内容。

3、解决实际问题:

(1)变新授时的长方形题目为求这个长方形的长比宽多多少米?

让学生独立解答。汇报交流。(得到两种解法,板书)

(2)变植树题为求女生男生少种多少棵树?

让学生独立解答。汇报交流。(得到两种解法,板书)

(3)现在你对乘法分配律有什么新的认识吗?

五、总结: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你能向大家介绍一下乘法分配律吗?

小学四年级数学《乘法分配律》教案 3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9页例6,练习十四的第310题。

教学目的:

使学生学会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具准备:

复习中的题目写在小黑板上。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教师出示式题:

1、(35+65)37

2、3537+6537

3、85(174+26)

4、85174+8526

5、(80+8)25

6、8025+825

7、32(200+3)

8、32300+323

根据乘法分配律,都有哪些算式可以用等号连接起来?为什么?

教师:根据乘法分配律,第1个算式和第2个算式的得数应该一样,第3个算式和第4个算式的得数也应该一样。下面大家一起来计算。第1组、3组的同学算第1题和第3题,第2、4组的同学算第2题和第4题。大家抓紧时间做,比一比看哪几个组的同学算得快。

哪几组的同学做得快?想一想,为什么第l、3组的大部分同学都那么快就算出了得数?多让几个学生说一说。

教师:第1题和第3题中,两个数的和都是整百数;整百数乘以一个数当然是很方便的。而第2题和第4题都要先算出两个乘积再相加,比较麻烦。

教师:下面还有两组等式,大家再来计算一下,第1、3组做第5、7题,第2、4组做第6、8题。

这次哪几组的同学做得快?想一想,这次为什么第2、4组的大部分同学都做得快了?

教师:第6题和第8题分别乘得的两个积,都有整百数,计算比较方便。从上面的。计算可以看出,应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

二、新课。

1、教学例6。

(1)教师出示例题,计算937+963。

教师:这道题是要计算两个乘积的和。

仔细看一看这道题里的两个乘法计算中的因数有什么特点?

(两个乘法计算有相同的因数9,另外两个因数是37和63,它们的和正好是100)

联系上面的复习题,想一想这道题怎样做才能使计算简便呢?(先把37和63加起来,是100,再同9相乘,得900。)

这是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教师:这道道告诉我们,有些题可以应用乘法分配律使计算简便。再来看一看怎样的计算才能应用乘法分配律使计算简便呢?先让学生说一说。

教师概括:首先要计算的是是两个乘积的和;两个乘法计算要有一个相同的因数,另外两个因数的和又是整百或是整十数,这样的计算我们就可以应用乘法分配律使计算简便。

(2)教师出示例题:10243。

教师:这道题是一个三位数乘以一个两位数,我们可以用笔算进行计算,但是比较麻烦。

想一想,这道题怎样计算比较简便,使我们能够用口算就能算出得数呢?(给学生留出思考时间。)

教师:从上面的复习题我们可以看出,如果两个加数分别要乘以一个数,而这两个加数中有一个整十数或整百数,就先把这两个加数分别乘以那个因数再相加比较简便,现在的题目是102乘以43,想一想:能不能把其中一个因数拆成两个数的和,并且使其中一个加数是整百、整十数?多让几个学生发言。教师肯定学生的回答后,

板书:10243

=(100+2)43

=10043+243

=4386

上面计算中的第二步根据是什么?(乘法分配律。)

教师概括:两个数相乘,如果其中一个因数可以拆成两个数的和,并且其中一个加数是整百、整十数,这时应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计算简便;

三、课堂练习。

做练习十四的题目。

1、第3题,让学生口算。

2、第4题,先让学生自己计算。核对时让学生回答一如果按运算顺序计算,应该先算什么?怎样计算简便?根据是什么?

3、第7题,先让学生独立做,然后集体核对,核对时要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做的。

4、第9题和第lo题。先让学生独立做,核对时要让学生说出每个算式的意义。

5、提前做完的学生做第19题。

《乘法分配律》数学教案 4

教学目标

1.创设充分尝试练习、比较讨论等探究情境,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乘法分配律的运算律,能灵活地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并能把该运算律迁移到减法中去,还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在系列的对比练习、讨论交流、辨析总结中,培养学生的迁移推理能力,提高他们思维的灵活性。

3.创设生动的、生活化的情境,使学生感受该知识的生活价值。

重点难点

发现乘法分配律可以类推到两个数的差与另一个数相乘。

教学准备

教学情境挂图等。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过程目标

教师活动

生活

教学反思

唤起注意,引起旧�

通过实际题目来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

一、引导回忆:

师:前面我们学过乘法中的另一个运算律,是什么呀?

师:用字母怎么表示呀?

二、进行练习:

(一)基本练习:

1.书本练习五第1题。

(1)引导学生观察看图,思考怎样计算小正方体的个数?

(2)组织反馈:根据学生的

引起所学的乘法分配律公式的回忆。

学生看图,弄清图意,思考题目,列出两种算式进行计算。指名回答问题。

教学环节

过程目标

通过计算、观察以及和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的比较,将新知内化。培养学生的迁移推理能力,提高他们思维的。灵活性。

创设生动的、生活化的情境,使学生感受该知识的生活价值。

汇报板书。

2.书本练习五第2题。

先选择:出示16×401

(30+2)×15

引导学生重点说说算法。

出示103×23125×(8+16)

(二)变式练习:

1.书本练习五第3题。

(1)组织学生尝试练习。

(2)组织校对。

(3)引导发现:你发现了什么?提问:与刚才我们做的题目有什么不同?

2.练习五第4题。

引导学生重点说说第2题的计算方法。

(三)解决实际问题:

书本练习五第5题。

(1)引导独立审题。(2)组织独立解答。(3)组织校对。

三、小结与作业:

1.组织交流本课收获。

2.布置作业:补充练习相应习题。

学生集体练习,指名个别学生板演。

集体计算,指名板演。

观察,交流发现的规律。

与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进行比较。

集体计算,指名板演。

读题。理解题意。

学生练习。反馈

学生练习,列出不同的算式。比较。

独立解答,个别校对交流。

各自交流。

独立作业。

通过本课的练习学生的计算能力得到了提高,但是运算律的熟练运用还不够,今后还要多练习。

《乘法分配律》优秀公开课教案 5

一、教学内容:

乘法分配律教材第36页的例3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能自主发现乘法分配律,并能用字母表示。

2、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和概括能力。

3、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体验探究学习的快乐。

三、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探索乘法的分配律。

四、教学难点:

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五、教学准备:

小黑板、口算题、例题、练习题等。

六、教学策略:

本节课的学习我主要采取自主探究学习,把问题教 学法,合作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等结合运用于教学过程中。使学 生自主、勇敢地体验尝试和实践活动来进行综合学习

七、教学过程:

(一)、设疑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乘法结合律和乘法交换率。谁来说一说,掌握乘法结合律和乘法交换率有什么作用?( 简便)

接下来我们做几道口算题,看谁做得又对又快。其他同学快速判断。(生口算。)

(二)、探究发现

1.猜想。

师:同学们算得很快,看看下道题你们能不能很快算出来。(出示:(10+4)×25。)

这道题算得怎么不如刚才的快啊?(它和前面的题目不一样)

好,我们来看一下它与前面的题目有什么不同?

这道题含有不同运算符号了,有能口算出来的吗?说说你的想法。

为什么这样算哪?

你是怎么知道的?你知道什么是乘法分配律吗?

你自学能力很强,但对乘法分配律的内涵还不了解,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乘法分配律好吗?(板书课题:乘法分配律。)

2.验证。

师:同学们看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如果可以这样计算的话,那可简便多了。到底能不能这样计算,我们来验证一下。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分别算出这两个算式的结果,看看是否相同。(生活动计算。)

师:说说你有什么发现。(两个算式的结果相同。)说明这两个算式关系是什么?(相等。)

小结:通过验证,这道题确实可以这样算,那是不是所有的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的算式都可以这样计算呢?通过这一个例子能下结论吗?(不能。)那怎么办?(再举几个例子。)好,下面请每个同学再举几个这样的例子,看看是不是所有的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都可以这样计算?

(学生计算,并汇报。)

……

师:由于时间关系,老师就写到这里,通过举例我们可以发现,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都可以这样计算。有没有举出例子不能这样计算的?(没有。)一个例子不能说明问题,我们全班同学举了这么多例子,还有没写的用省略号表示。我们都得到了同样的结论。下面请同学们观察黑板上的几组等式,看看你们得到的结论是什么?

教学内容: 6

教科书例6、例7及“做一做”,练习十四。

(一)知识教学点

1.使学生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

2、掌握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二)能力训练点

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和概括能力。

(三)德育渗进点

通过乘法分配律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羹育渗遇点

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知识内在联系的逻辑之美,提高审美意识。

指导学生观察、分析、讨论、实践,使学生感知乘法分配律。运用已有经验

(D识迁移类推,通过合作学习,学会知识。

1.教学重点: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及应用。

2.教学难点:乘法分配律的反应用。

小黑板(转板)、口算卡片、投影仪、投影片、红(白)方木块。

《乘法分配律》数学教案 7

教学目的:使学生学会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教师出示式题:

1.(35+65)×372.35×37+65×37

3.85×(174+26)4.85×174+85×26

5.(80+8)×256.80×25+8×25

7.32×(200+3)8.32×200+32×3

“根据乘法分配律,都有哪些算式可以用等号连接起来?为什么?”

教师:根据乘法分配律,第1个算式和第2个算式的得数应该一样,第3个算式和第4个算式的得数也应该一样。下面大家一起来计算。第1、2、3组的同学算第1题和第3题,第4、5、6组的同学算第2题和第4题。大家抓紧时间做,比一比看哪几个组的同学算得快。

“哪几组的同学做得快?想一想,为什么第1、2、3组的大部分同学都那么快就算出了得数?”多让几个学生说一说。

教师:第1题和第3题中,两个数的和都是整百数,整百数乘以一个数当然是很方便的。而第2题和第4题都要先算出两个乘积再相加,比较麻烦。

教师:下面还有两组等式,大家再来计算一下,第1、2、3组做第5、7题,第4、5、6组做第6、8题。

“这次哪几组的同学做得快?想一想,这次为什么第4、5、6组的大部分同学都做得快了?”

教师:第6题和第8题分别乘得的两个积,都有整百数,计算比较方便。从上面的计算可以看出,应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

二、新课

1.教学例7。

(1)教师出示例题:计算102×43。

教师:这道题是一个三位数乘一个两位数,我们可以用笔算进行计算,但是比较麻烦。

“想一想,这道题怎样计算比较简便,使我们能够用口算就能算出得数呢?”(给学生留出思考时间。)

教师:从上面的复习题我们可以看出,如果两个加数分别要乘一个数,而这两个加数中有一个整十数或整百数,就先把这两个加数分别乘以那个因数再相加比较简便。现在的题目是102乘43,想一想:能不能把其中一个因数拆成两个数的`和,并且使其中一个加数是整百、整十数?多让几个学生发言。教师肯定学生的回答后,板书:102×43

=(100+2)×43

=100×43+2×43

=4386

“上面计算中的第二步根据是什么?”(乘法分配律。)

教师概括:两个数相乘,如果其中一个因数可以拆成两个数的和,并且其中一个加数是整百、整十数,这时应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计算简便。

(2)教师出示例题:计算9×37+9×63。

教师:这道题是要计算两个乘积的和。

“仔细看一看这道题里的两个乘法计算中的因数有什么特点?”

(两个乘法计算有相同的因数9,另外两个因数是37和63,它们的和正好是100。)

“联系上面的复习题,想一想这道题怎样做才能使计算简便呢?”(先把37和63加起来,是100,再同9相乘,得900。)

“这是应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教师:这道题告诉我们,有些题可以应用乘法分配律使计算简便。再来看一看怎样的计算才能应用乘法分配律使计算简便呢?先让学生说一说。

教师概括:首先,要计算的是两个乘积的和;两个乘法计算要有一个相同的因数;另外两个因数的和又是整百或是整十数,这样的计算我们就可以应用乘法分配律使计算简便。

结语:过去我们做口算乘法时,实际上已经应用了乘法分配律。让学生自读第65页的相关内容。

三、课堂练习

做练习十四的题目。

1.第2题,让学生口算。当计算101×57和45×102时,提问:“你是怎样做的?得多少?”

2.第3题,先让学生自己计算。核对时让学生回答:

“如果按运算顺序计算,应该先算什么?”

“怎样计算简便?根据是什么?”

第4小题,如果学生有困难,教师先把算式38×29+38写在黑板上,再引导学生想:从表面上看这道题不是两个乘积的和,但是题中的乘法有因数38,后面所加的数恰好也是38,由此我们可以想到如果所加的数是38乘一个数,那时我们就可以用乘法分配律了。提问:

“想一想怎样使所加的38变成38与一个数相乘,而且乘积仍是38?”教师同时板书:38×?=38。学生回答后教师把“38×?”中的“?”改为“1”。

“下面应该怎样算呢?”让每个学生先做在自己的练习本上,然后再请一个学生口述计算过程。

《乘法分配律》教案 8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经历探索乘法分配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

2.培养学生简单的推理能力,增强用符号表达数学规律的意识,体会用字母式子表示乘法分配律的严谨与简洁。

3.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出示教材第54页的情景图):从图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单价”一词是什么意思?

师:买5件夹克衫和5条裤子,一共要付多少元?你们能列综合算式独立解答吗?试试看。(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是采用什么方法解答的,并请两名用不同方法解答的学生上台板演)

[设计意图: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学生感兴趣的买衣服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在学生原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引导学生认真审题、仔细分析,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自然生成了不同的解题思路和算法,为后续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深入探索

1.交流两种算法的实际意义。

(1)师:“(65+45)×5”谁会读?“65+45”算的是什么?这样的钱在实际生活中叫做――(一套)你能用图在黑板上贴出来表示一套吗?(指名一人上黑板贴模型图)

师:这样贴,能明显地看出是一套吗?谁能上来纠正?

师:“再乘5”是什么意思?谁上来贴出另外几套衣服?

师:想一想,这一题为什么能这样做呢?

师(小结):如果夹克衫和裤子的件数不同,那就不能这样做。

[设计意图:利用摆模型衣服,巧妙地帮助学生理解算式各部分的含义,促进了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互助互� 同时,让学生读算式并小结出由于两种衣服数量相同才能采用这种方法,都是为后面概括规律做好铺垫。]

(2)提问:“65×5+45×5”是什么意思?

2.建立等式,初步感知。

师:这两道算式算出的都是什么?算出的结果怎样?在数学上我们可以用什么符号来连接?〔板书:(65+45)×5=65×5+45×5)〕

师:谁能读一读这个等式?你们发现这个等式的'两边有什么联系吗?

3.类比展开,体验感悟

师:你们能模仿这个等式再举一个这样的例子吗?再算一算,两边的算式是不是相等?(指名举例,挑选几组等式板书)

师:刚才大家举出了这么多类似的例子,左右两边的算式都是相等的,看来这里面一定有内在的规律。

师(出示算式):读一读这些等式,左边的算式都有什么特点?再想一想,右边的算式与左边的算式有什么联系?(小组互相讨论一下)

[设计意图:学生对乘法分配律本质的理解,需要经历一个主动探索、体验感悟、发现规律的过程。在教师提供素材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举出例子,追求素材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在模写的过程中,学生是自己验证自己发现的规律,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充分体现。通过让学生“读一读”,有效降低了概括的难度。学生在多次观察、比较、讨论的基础上总结规律,水到渠成。]

4.揭示规律,理解意义。

(1)师:两个数的和同第三个数相乘,等于这两个加数分别同第三个数相乘,再把所得的乘积相加,这就是乘法分配律。(板书课题:乘法分配律)

(2)师:“乘法”我们大家都懂,“律”就是规律,那“分配”二字作何解释呢?

师:括号外的数既要与第一个加数相乘,又要与第二个加数相乘,这就是“分配”。

(3)提问:如果用字母a、b、c表示这三个数,这个规律可以怎样写?[板书:(a+b)×c=a×c+b×c]

(4)师:这既然是一个等式,左边的算式和右边的算式相等,那么反过来看,右边的算式和左边的算式也应该怎么样?也就是说,这个规律反过来看可以吗?

(5)师(小结):通过刚才的研究,谁再来说一说,什么是乘法分配律?

[设计意图:通过对“分配”二字的分析,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乘法分配律的意义,也体现了设计的精细和独到。同时,引导学生理解乘法分配律的可逆性,为后面的练习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三、巩固内化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1)让学生独立完成前两题,并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第2小题要让学生明确:在求两积之和的算式中,有相同的乘数,这个相同的乘数可以放在括号的外面)

(2)让学生完成后两题,并要求说说是怎样填、怎样想的。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1)让学生独立完成,并交流是怎样想的。

(2)第3小题要提醒学生注意74×1可直接写成74,第4小题可以让学生再分别说说题中的两个式子分别和怎样的算式相等。

3.下面每组中两道题的计算结果相同吗?哪一题的计算比较简单?

(1)64×8+36×8 (2)12×30+12×5

(64+36)×8 12×(30+5)

师:看来,运用乘法分配律还能进行简便计算,这是我们下节课将要进一步研究的内容。

[设计意图:合理地安排练习,体现了教学的扎实,并让学生初步感知了乘法分配律对于计算的简便,同时激发了学生对后续学习的兴趣。]

四、总结提升

《乘法分配律》数学教案 9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七册P59

教学目标:

1.能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2.进行加法结合律、乘法结合律、分配律的对比练习,分清它们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重点、难点:进行加法结合律、乘法结合律、分配律的对比练习。

教学准备:教学情境挂图

设计理念:对比练习中,加强对定律异同的认识,进一步明确乘法分配律的意义,体会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和价值。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生活

一、揭示课题

1、明确要求:这节课我们用学过的一些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2、板书课题。

回忆。

二、进行对比练习

1、练习五第6题。

⑴引导学生练习。

⑵引导学生说说运用什么定律。

板书:加法的。结合律

乘法的结合律

乘法的分配律

2、练习五第7题。

教师一组一组的出示。

引导学生计算后比较。

3、练习五第8题。

出示一部分题目,让学生练习。

练习。

指名口答。说出运用的是什么定律。

一组组进行对比练习。

指名板演。集体订正,进行比较。

学生练习。

集体订正。

反馈

三、综合练习

1、练习五第9题。

⑴让学生独立完成。

⑵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做,进一步体会乘法分配律的意义。

2、“你知道吗”

⑴指名读。

⑵引导学生理解。

板书:

368+184+46=598

46×8+46×4+46×2=598

46×(8+4+2)=598

学生读题。

练习。指名板演。

集体订正,反馈

比较。

读题。

理解。

四、小结作业

小结

作业设计:课堂作业:练习五第8题中剩下的题目

家庭作业:阅读“你知道吗”,了解“双倍法”

教学反思:

《乘法分配律》优秀公开课教案 10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发现问题、提出假设、举例验证、探索出乘法分配律。

教学难点:

乘法分配律的推理及应用。

教学过程:

一、发现问题

1、出示情境图,让学生估计墙面上贴了多少块瓷砖。

2、 用不同方法验证结果。让学生用不同方法计算,并引导讨论为什么方法不同结果却一样,这其中是否蕴含着某些规律。

二、提出假设、举例验证、建立模型

1、根据上题的规律提出假设

2、验证提出的假设是否适合其它数据

观察上题算式的特点,小组内举一些数据来验证,可借助计算器,用一些较大的数据验证。

全班交流,并用字母表示分配律。

三、运用乘法分配律的简算。

1、试一试

让学生尝试用乘法分配律解决运算中的简算问题。然后进行交流,概括出简算的方法

(10+7)×6=____×6+_____×6

8×(125+9)=8×_____+8×_____

7×48+7×52=______×(_____+_______)

2、练一练:

进一步尝试用用乘法分配律解决运算中的简算问题。

板书设计:

乘法分配律

6×9+4×9=90 40×25+4×25=1100

(6+4)×9=90 (40+4)×25=1100

乘法分配律:(a+b)×c=a×c+b×c

乘法分配律教案 11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乘法分配律。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借助实际问题体会、认识乘法乘法律。

教学难点: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算式。

预设过程

一、引入

1、学校要买25副乒乓球,每个乒乓球4元,每个乒乓球板9元,一共要多少元?

2、理解题意

二、探新

1、学生独自列式

2、小组交流想法

3、汇报: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25×(4+9)=25×4+25×9=325

25×(4+9)=25×4+25×9

指名学生说出每一步表示的意义

(4+9)×25=4×25+9×25=325

(4+9)×25=4×25+9×25

4、改题:如果改为买45副,你又可以怎样算?

45×(4+9)=45×4+45×9

(4+9)×45=4×45+9×45

5、观察:请你们仔细观察上面这几题,

6、你们发现了什么?

相同点:左边都是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

右边都是两个数和这个数相乘再相加。

不同点:算式左边和右边有什么不同?

联系:算式左边和算式右边有什么联系?

6、举例:这样的算式你能再举出一些吗?

7、概括:你们能把上面的规律概括成一句话吗?

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这叫做乘法分配律。

你能用字母表示吗?(a+b)×c=a×c+b×c

a×(b+c)=a×b+a×c

8、质疑:还有什么问题?

三、巩固

1、做一做

判断并说明理由

2、第5题:下面哪些算式运用了乘法分配律

3、第6题

103×1220×5524×20525×24

四、:你们还有什么问题?

五、布置作业:

1、口算

2、作业本

3、寻找生活中乘法分配律的例子。

板书设计

作业设计:

课堂作业本P15

口算训练P16

教学反思

课后反思:在第一个班上课,我是运用以上的情境情境进行教学,但是题意不是很清楚,学生在这个地方也浪费了许多时间,而后面探究规律的顺序是这样的:先根据情境列式计算,再引导学生观察以上习题,再让学生相关的规律,但是这样下来感觉学生学得非常被动,对规律的概括非常困难,学生理解不够深入,也难以用语言表达出来。

在第二个班上课时,就做了如下的调整:情境改为学校要买25套衣服,每件上衣要20元,每件裤子要10元,一共要多少元?这样的情境比较清晰,学生列出算式后再让学生说一说,

生1:我觉得这样的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把这两个数与这一个数相乘,再相加。

生2:是呀,一个数好像是公共财产,都是它们共有的。

这样学生对这个因数理解起来就比较简单,也觉得比较有意思。再让学生举例,举例时再让学生说明这样写的理由,这样学生对于乘法分配律的理解比较轻松。

乘法分配律教案 12

教学内容:

数学四年级上册P48探索与发现(三)乘法分配律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并会用字母表示。

2、能够运用乘法的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3、培养学生观察发现、猜想、举例验证,得出结论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4、培养学生独立自主、主动探索、自己得出结论的学习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

教学难点:

乘法分配律的推理及运用。

教学准备:

多媒体,题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调动参与。

师:以往上课只有老师和同学们,今天还有谁来了?

生:爸爸妈妈

师:爱爸爸妈妈吗?

生:爱。

师:把这一句话,分成两句话,怎么说。(我爱爸爸和妈妈)

生:我爱爸爸,我爱妈妈。

师:能把下面两句话合成一句话吗?(我喜欢语文课,我喜欢数学课。)

师:中国语言真神奇,同样的意思,可以一句话来说,也可以两句话来说。而在数学中,也有类似的思考方法。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探索与发现(三)。

二、新授,根据两种计算方法探索形成等式。

1、出示例1,学生独立计算,然后上台板演两种不同的方法。

(市场上的苹果每千克8元,罗老师先买了6千克,又买了4千克,罗老师一共花了多少钱?)

2、读每种方法的算式,说一说每一步在算什么。

3、口答。

4、算式答案一样,用等号连接,写成一个等式。

5、生读一读等式。

6、观察这个等式,从等式中你发现了什么?

7、出示例2。这个组合图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A长方形:长7厘米,宽5厘米;B长方形:长3厘米,宽5厘米。)

默读题目,用两种方法计算。

8、展示学生的算法。

第一个算式每一步分别在算什么?

第二个算式每一步分别在算什么?

这两个算式都在算组合图形的面积。答案相同,这两个算式也可以写成一个等式,((7+3)X5=7X5+3X5)

三、观察等式,发现规律。

1、师:下面,请大家带着这两个问题,仔细观察这两个等式。(“观察发现”)

1、等号左右两边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2、你能从乘法的意义来说明左边和右边的算式结果为什么会相等吗?

2、先独立思考,然后和四人小组的同学交流你的想法。

3、汇报。

(1)数字相同,符号相同。运算顺序不同。(运算顺序是怎样的不同)

(2)第一个等式的左边和右边都表示10个8相加是多少,第二个等式的左边和右边都表示10个5相加是多少,所以结果相同。

4、根据这些特点,你有什么发现。

生汇报自己的想法。

师:我听明白了,大家发现了这个规律:两个数的和乘一个数,等于把这两个加数分别乘这个数,再把积相加。是这个意思吧?这只是我们的猜想。(“猜想”)

你能举出一些有这样规律的例子吗?(“举例”)

5、你们在草稿本上举个例子来试试,为了方便计算和节约时间,大家可以选择小一点的数字。

6、学生汇报。

生口答,师板书学生的两个例子。

还能举出其他的例子吗?(能)刚才我们用举例的方法验证了这个猜想,在举例的过程中有没有发现结果不一样的例子。(没有)

看来这个规律是普遍存在的,在数学上,我们把这个规律叫做乘法分配律。(板书)(“得出结论”)

读一读乘法分配律。

刚才我们举了很多有这个规律的例子,这样的例子能举完吗?(不能)加上省略号。

四、得出结论,揭示课题。

用字母表示。

师:如果用a,b,c三个字母代替数字,你能表示出乘法分配律吗?

学生口答:(a+b)xc=axc+bxc

这个等式反过来也成立。学生从左往右读一次,再从右往左读一次。

师:a和b都与哪个数相乘了?(C),C就是a和b共同的乘数。

五、运用。

师:运用乘法分配律,我们来练一练。

1、判断下面各题。

(25+8)x4=25x4+8x4

(10+5)x18=10x18+5

6x(a+b)=6xa+axb

生口答,错在哪儿?

2、运用乘法分配律填一填。

师:我们来运用乘法分配律填一填。

课件出示:(10+7)x6=()x6+()x6

8x(125+9)=8x()+8x()

7x48+7x52=()x(+)

学生口答,1、2题学生直接做判断。3题追问,48和52都同(7)相乘了,那么(7)就是48和52共同的乘数。

3、计算。

出示练习题:(40+4)X25 34X72+34X28

第一题:展示两种算法。比较算法,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计算更简便。

第二题:展示算法。

为什么大多数同学都使用乘法分配律来计算了?

小结:运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一些计算更简便。以后再遇到这样的题目时,我们就要先思考,是直接按题目的运算顺序算呢,还是可以用简便方法来算。

六、课堂小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有收获吗?你学到了什么?还有其他的收获吗?

生谈谈自己的收获。

师:是的,今天我们学习了乘法分配律,利用这个规律,可以使一些计算变得更简便。在学习乘法分配律时,我们的学习方法是:先观察发现,然后猜想,再举例验证,最后得出结论。学习数学知识,可以使我们的学习生活变得更简单。

七、回归课本,翻书阅读,完成课堂作业。

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在数学书48页和49页,同学们翻书仔细看一看。看完后在课堂本上完成今天的课堂作业49页,练一练2题的第1列和第2列

《乘法分配律》优秀公开课教案 13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过探索活动,进一步体会探索的过程和探索方法。

2、通过探索活动,发现乘法分配律,并用字母进行表示。

(二)能力目标。

1、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探索精神

2、探索、交流过程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

(三)德育目标。

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认识到许多实际问题可以用数学方法来解决,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

理解乘法分配律。

三、教学难点:

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

1、猜测法。

2、验证法。

五、教具准备:

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导课。

应用乘法结合律进行简算。

2745= 8(725) = 3425=

(二)学习新课。

1、师:学校在假期位每个班级的墙上都铺了瓷砖,咱们现在估计咱班东墙和北墙一共铺了多少块瓷砖,好吗?

2、学生汇报:有的说100块,有的说90块。

3、详细汇报

生1:我将瓷砖分成两部分,两部分的和就是瓷砖的总块数。列式是69+49=90(块)

生2 :我也发现有90块,因为有10行瓷砖,每行9块。

生3:那么是不是说明69+49=(6+4)9大家说的对不对呢?再举一些例子验证一下吧。

4、请大家观察这些例子的左右两边,有什么特点?

生1:从左到右是相同因数乘不同因数的和。

生2:从右到左是相同因数分别乘不同的因数,再将它们的积加起来。

5、师:我们把乘法这样的规律叫乘法的分配律。如用A、B、C

表示三个数,你能写出乘法结合律吗?

6、(A+B)C=AC+BC叫乘法的分配律。

(三)巩固练习。

1、填一填。

35(2+5)=352+35( ) (43+25)2=( ) ( )+( )( )

2、拓展练习。

运用学的规律,将计算过程变得简便些。

201950= 632547=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那些知识?会用乘法分配律简便运算吗?

(五)布置作业。

第49页练一练第2、3题。

巩固发晨 14

1.练习十四第1题。

2.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数。

(”(24+8)×125=一×一+一×一

(2)25×(20+4)=25×——+25×——

(3)45×9+55×9=(——+——)×——

(4)8×27+73×8=8×(——+——)

其中做(3)、(4)题之前教师要提醒学生明确此类题,必须是两个积里有相

同的因数,才能把相同的因数提到括号外面,然后让学生独立填写。

3.把相等的算式用等号连接起来:

(1)32×48+32×52 32×(48+52)

(2)(24+8)×5 24×5+24×8

(3)20×(17+15) 20×17+20×15

(4)(40+28)×5 40×5+28

(5)(10×125)×8 - 10×8+125× 8

(6)4×(30+25) 4×30×4×25

学生做后共同订正,并讨论(2)、(4)、(5)、(6)为什么不能用等号连接起来?

4.选择题:

(1)28×(42十29)与下面的( )相等

①28×42+28×29 ②(28+42)×(28+29)

(2)与6×8—6×8相等的式子是( )

(3)与(10+8+9)×5相等的式子是( )

①10×5+8×5+9×5 ②10+5×8+5×9

5.练习十四第4题,投影出示。

6,分组计算练习十四第3题。

《乘法分配律》数学教案 15

教学目的: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教师出示口算卡片:

(36+64)×820×5+50×260×10+10×10

计算每一题时,第一个学生回答“先算什么”,第二个学生回答“再算什么”,第三个学生回答“接下来算什么”。

二、新课

1.教学例6。

观察下面每组的两个算式,它们有什么样的关系?

(18+7)×6〇18×6+7×6

20×(15+9)〇20×15+20×9

教师:我们先来计算第一组这两个算式的得数怎样。学生口算,教师板书。然后再提问:

“算一算左面的算式等于什么?”(18加7是25,25乘6的积是150。)

“算一算右面的算式等于什么?”(两个积分别是108和42,它们的和等于150。)

教师:左右两个算式都等于150,说明这两个算式相等,可以用等号把它们连起来,教师边说边在两个算式中间的圈里写一个等号。

“这两个算式相等,说明18与7的和乘6等于什么?”(说明18与7的和乘6的积等于18与7先分别乘6再相加的和。)

教师:我们再来看第二组的两个算式。

“先来计算一下这两个算式各等于多少?”

“两个算式都等于多少?”

“这两个算式相等,说明20乘15与9的和等于什么?”

2.进行抽象概括。

教师指着上面的算式提问:

“仔细观察上面的两组等式,你看出了什么?先看等号左面的两个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多让几个学生说一说。(第一个等式是两个数的和乘一个数,第二个等式是一个数乘两个数的和。)

教师指出:两个数的和乘一个数或者一个数乘两个数的和,我们可以用一句话表示,就是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

“再看等号右面的两个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学生讨论后,教师指出:都是先求两个乘积,再把两个积加起来。

“等号左面与等号右面相等是什么意思?”学生发言后,教师概括:上面两个等式等号左面的算式分别与等号右面的算式相等,说明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等于把这两个数先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加起来。我们把乘法运算的这个规律叫做乘法分配律。同时板书“乘法分配律”。让学生看教科书第64页方框里的结语,全班齐读两遍。

教师:如果用a、b、c表示三个数,乘法分配律可以写成下面的形式:

(a+b)×c=a×c+b×c

“等号左面(a+b)×c表示什么意思?”(表示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

“等号右面a×c+b×c表示什么意思?”(表示把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

三、巩固练习

教师在黑板上写算式:(200+3)×27,提问:

1.“这个算式中是哪两个数的和乘哪个数?”

“根据乘法分配律,这个算式等于哪两个乘积的和?”

教师在黑板上再写算式:185×27+15×27,提问:

“这个算式中是哪两个数分别乘哪一个数?”

“根据乘法分配律,这个算式等于哪两个数的和乘哪一个数?”

2.做第64页“做一做”中的题目。

先让学生读题,再想一想每个方框里应该填什么数。

“在(32+25)×4中,两个数的和指的是什么?同一个数相乘指的是哪个数?”

“根据乘法分配律这个算式应该等于哪两个数分别同4相乘再相加?”

“第1小题的方框里应该填什么数?”(根据乘法分配律,32与25的和乘4,应该等于32与25分别乘4再相加,所以两个方框里应该分别填32和25。)

“第2小题应该怎样填?根据什么运算定律?”(根据乘法分配律,64与12的和乘3,应该等于64与12分别乘3再相加。)

四、作业

练习十四的第1题。

《乘法分配律》数学教案 16

教学目标:

1、通过探索乘法分配律的活动,进一步掌握探索问题的程序。

2、在经历探索的过程中,发现乘法分配律。

3、会用乘法分配律使一些特殊的算式计算简便。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假设、举例验证、建立模型。所以,教学的重点仍应放在探索过程的指导上。

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今天,希望同学们能探究发现乘法的又一个新知识。

二、联系实际,探究规律。

1、出示:学校购买校服。每件35元,每条25元。买这样3套校服,一共要多少元?

独立计算,指名回答教师板演。

2、分析比较:仔细观察两种方法,比较一下有什么不同?

3、结论:两个算式的结果如何?用什么符号连接?

买同样的东西,计算价钱的方法不同,但用的钱数是一样的,也就是两个算式的计算结果相同。这时可以用等号将这两个算式连接起来。

板书:(35+25)×3=35×3+25×3

4、出示:小强摆圆片,每行摆6个绿圆片,8个红圆片,共摆了5行。

师:小强一共摆了多少个圆片?你能用几种方法解答?

学生再次各自列式计算,并很快说出两种不同的思考方法和算式,结合学生回答教师接着上题板书如下:

(6+8)×5;6×5+8×5

虽然用的方法不一样,但是结果却一样,所以我们也可以用等号将这两个算式连接起来

5、从上面的算式中你有没有发现什么规律?(设疑)

6、你们真的发现了这些算式中隐含着的规律,请与你的同桌交流一下,好吗?(同桌互相交流)。

7、从大家的神态和脸部表情中,老师知道你们一定觉得自己发现了什么规律。同学们,你们发现了什么,我能猜到。不过,你们所看到的也许只是一种偶然现象,是一种猜想而已。你们能再举些例子对自己的猜想进行验证吗?

学生在练习本上写一写,指名汇报。

8、从同学们举的大量的例子中,可以确定你们的发现是正确的。你们发现的这个规律,叫做乘法分配律。什么叫乘法分配律?你能用语言来描述吗?请同桌再交流一下。

生1:把括号里的两个数加起来后乘以一个数,等于把括号里的两个数都去乘以一个数,再把乘出来的积加起来。

生2:乘法分配律是:左边把两个数加起来乘以乘数,等于括号里的一个加数乘以乘数加上括号里的另一个加数乘以乘数。

师:你们想表达的'是这样的意思吗?(教师板书: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用两个加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结果不变。)

这叫做乘法分配律。

能用字母来表示乘法分配律吗?(结合学生回答,教师板书:(a+b)×c=a×c+b×c。对于乘法分配律,用字母来表示,感觉怎样--(稍等)简洁、明了。这就是数学的美。

三、应用规律,尝试练习。

1、请运用乘法运算定律,回答下面各题。(练一练第1题)

2、同学们已经掌握了乘法分配律,它对我们的学习有什么用处呢?(简算)那同学们会不会运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简算呢?

完成“试一试”。

3、我是计算小能手。

同学们真是利害,能够学以致用。

下面我们来一个比赛,看看谁最能灵活运用我们学过的知识来使我们的计算又对又快。

出示:(20+4)×5(75+25)×435×37+65×3720×5+24×5

别急,先观察题目的特点。

指名板演。你发现了什么?

重点在解决先让学生观察题目的特点灵活运用运算定律。

网站历程| 网站服务| 联系我们| 关于我们| 最新说说|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00-2022 八掌柜祝福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20000893号-5号

声明: 本站所有图片和文章来自互联网 如有异议 请与本站联系。 本站为个人非盈利网站 不接受任何赞助和广告。